新华网重庆2月5日电(杨丽华??黄海平)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猛董村充分发挥贫困村地域和传统产业优势,合理规划谋发展,扶贫扶智又扶志,建立健全扶贫机制,强化落实扶贫责任,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昔日的贫困村正发生着华丽蜕变。
基础设施:贫困村变县城“后花园”
猛董村位于洪安镇西部,全村有727户2483人(其中农业人口1906人,非农业人口577人),6个村民小组。曾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缺乏主导产业等原因,长期制约着猛董村的发展。
“以前的道路交通比较闭塞,路比较烂,全是泥巴路,到县城办点事极其不方便。”猛董村村民李金翠说。
近年来,随着党委政府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推进乡村道路、产业路建设,让村民走出“出行难、致富难”的困境。如今的猛董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硬化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给村民生产生活及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
2017年以来,该村新修并硬化通组公路、产业路、生产和入户便道30公里,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连户路。同时,全村建成分散式集中蓄水池4个,铺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实施农网改造工程8公里,切实解决2000余人用水用电问题。
“国家的政策好,让我们村通上了水泥路,让我们喝上了安全水,实现了安居梦。现在,我们感到很幸福。”猛董村村民李金翠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精准帮扶:贫困户变“猪猪侠”
村民田维兴,今年39岁,曾是村里有名的建卡贫困户,因自己和母亲相继生病,几年来,田维兴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给自己和母亲治病了。
几年下来,虽然自己的病治愈了,但母亲的病未治好,家里也因此欠下了不少债务,田维兴开始破罐子破摔。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多次上门找他,有个帮扶干部实在看不下去,说了他几句,田维兴气的怼帮扶干部,“我有手有脚,不能穷一辈子。”
随后,在帮扶干部建议下,他去村里养猪大户的养猪场参观,去养蜂大户那里去学技术,2018年,他先是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免费拿来了几桶蜂,开始了养蜂。随后,2019年,在养蜂的基础上,他通过小额贷了4万元,购进了几头猪仔和小牛,开始养猪养牛产业。
恰好那年,猪肉价格不错,一头猪仔卖到了1000余元,田维兴一下子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每天5点多起床,先把牛放出去,喂猪,喂鸡,随后去养蜂场看蜜蜂,田维兴一下子变得勤快起来,周围很多人很惊讶,田维兴却说,“要把日子过好,还是得靠自己勤快,这样才能挣到钱”。
2020年,田维兴家里仅喂猪就收入了5万多元,纯利润3万多元,因为治病借的债,大部分已经还清,2020年10月,他还购进了两头母猪,预计在今年2月份将产下猪仔。
“目前猪价行情很好,今年,我准备把养猪场扩大点,多养几头猪,多挣点钱,把生活越过越好。”田维兴高兴地给我们说着他今后的计划。
产业振兴:老茶山变“金银山”
深山藏古韵,茶香飘四方。走在洪安镇猛董村的茶叶种植基地里,远处青山如黛,眼前茶园似碧毯,成片茶叶青翠碧绿、生机盎然。每年采茶时节,茶叶基地就会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
“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们无法外出打工,我们一有空就到村里面的茶叶基地来务工,加上土地入股的租赁费,现在家里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有了这片茶园,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村民蒲秀兰喜笑颜开地说。
另外,村里还鼓励引导建卡户自主发展其他特色种养殖业。正在自家茶叶地里干活的李叶昌告诉记者,在村里的鼓励和引导下,2018年底,他在3亩老茶地的基础上新发展了3亩,2020年仅3亩老茶地就让他增收了6000余元,实现了就业、家庭两不误。
据了解,近年来,猛董村“以茶助脱贫、以茶促增收、以茶保生态”作为战略考量,在合作社的带动和农户们的共同努力下,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截至目前,全村现有新老茶叶基地产1500亩,仅2020年,鲜茶叶产量近7万斤,为茶农增收50余万元。村里贫困户因为产业带动,实现了户户有脱贫路径,成功摆脱贫困。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