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农民工网!
当前位置:

修民宿 种油茶 卖苗绣 ——酉阳车田乡走出农旅融合脱贫之路

2021-02-07 14:44:08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佚名我要评论(0条)

  1月29日,酉阳县车田乡雨后初霁。

  在天龙山海拔860米处的车田村七组桐麻台,几栋“桃源人家”乡村民宿已基本完成修建,庭院外错落有致的木桌、花台、石阶与房屋俨然融为一体,四周围绕着数十株金丝楠木、桐麻、红水树等古树,让这里充满着浓郁的古朴韵味。

  71岁的吴艮武靠在木椅上,笑着对重庆日报记者说:“以前这里是一片泥巴地,交通又不方便,实在没想到还能搞起乡村旅游。现在一到旅游旺季,来车田乡看油茶、赏苗绣、住民宿的游客多得很。”

  车田乡曾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过去交通基础设施差,长期以来村民们都没有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4年,全乡4个行政村共识别出3个贫困村、建卡贫困户625户2797人,贫困发生率为24.13%。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车田乡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桐麻台、猫头坝、苗营、文家院子4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乡村旅游,流转村民土地打造万亩油茶基地,建设苗绣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脱贫之路。如今,车田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打造民宿品牌发展乡村旅游

  桐麻台是一个原生态的土家古村落,寨子前后古树众多,不少还是珍贵的金丝楠木。

  过去,村民的猪圈、牛圈修在家门口,大家一说起桐麻台,印象就是脏乱差。“过去在桐麻台,随处可见牲畜的粪便,气味难闻,走路都下不去脚。”吴艮武拿起茶杯说,“以前这里灰土朝天,茶杯上都是灰尘,拿在手里就会印上五根手指印。”

  脱贫攻坚之初,市文旅委扶贫集团成为车田乡的对口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考察发现,桐麻台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前景。稍加修葺,桐麻台的木屋便可变为具有古韵的民宿,在泥泞的土路上铺上石阶、架上竹栅栏,就是一条别具风光的乡间小道。

  为此,市文旅委扶贫集团与车田乡政府将桐麻台列入车田乡4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桃源人家”民宿品牌。

  但是,当听说自家的圈舍要被拆除,桐麻台的村民们不乐意了。大家纷纷表示,宁愿喂猪,也不愿改造房屋修民宿。

  吴艮武是车田村七组组长,得知桐麻台要发展乡村旅游,这位老人干劲十足。“为帮助车田乡打造4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市文旅委扶贫集团每年会拿出1000万帮扶资金,桐麻台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我们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啊。”吴艮武努力劝说村民们。

  然而,吴艮武的两个弟弟却反对他发展“桃源人家”民宿。由于吴艮武家的祖坟离房屋不远,修葺房屋发展民宿,祖坟就要迁移到其他地方。“你为了盖新房子,把祖上的风水都破坏了,以后我们的子孙都没有好运。”两个弟弟说什么也不答应,为此三兄弟吵了好几回。

  “莫非你们想子孙后代也养一辈子猪吗?”不顾两个弟弟的反对,2018年7月,在市文旅委扶贫集团和车田乡政府的帮助下,吴艮武将自己的房屋改造成“桃源人家”民宿。“第一年我就收入1万多元,发展乡村旅游真的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吴艮武说。

  吴艮武的故事只是车田乡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依托天龙山、后河峡谷、黄坝森林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保存完好的传统土家村落资源,目前车田乡共打造233家“桃源人家”品牌民宿,其中贫困户65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发展油茶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车田乡拥有上百年的油茶种植史,但长期以来处于小打小闹的散户种植阶段,多数村民主要依靠种植“三大坨”(玉米、土豆、红苕)为生,经济效益低下。

  脱贫攻坚短期靠政策,长期靠产业。油茶结出的果子可用于榨油,榨出的茶油有“东方橄榄油”之称,有软化血管、防“三高”的功效,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脱贫攻坚之初,车田乡将油茶作为主导产业,而怎样让散种的油茶变成上规模的产业,是乡政府面临的一大考验。

  有一次,车田乡干部在酉阳可大乡考察时,发现当地采取“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油茶产业,极大地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仅在当地吴家村一个村就发展了5000亩油茶。车田乡决定效仿该模式,引入酉州实业集团,采取相同模式壮大车田乡的油茶产业。

  然而,当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时,村民们的态度却不冷不热。原来,之前车田乡就已经引进过一家农业公司,由村民免费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油茶,公司管护3年后,再交由村民自己种植。然而,油茶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没到两年,公司老板就“跑路”了,好多村民又将茶树砍掉,重新改种“三大坨”。

  乡干部告诉村民们,这一次是酉州实业集团以资金入股,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资产入股,组建基地合伙种植油茶。在产生效益前,为保障大家的利益,公司每年给予固定的保底分红;产生效益后,所得收益再按照公司、农户、村集体经济6∶3∶1的比例进行分配。为了便于村民们理解,乡干部算了笔账:“盛产期后,每亩油茶的收益在4000元左右,按照30%给大家分红,每亩地最少也能分1200元,比种植‘三大坨’划算多了。”

  听到这里,村民们的想法开始发生转变。经过协商,车田乡在车田村、小寨村、清明村打造了车田乡油茶示范基地。“我流转了35亩土地入股油茶基地,平时就在油茶基地里务工,还在家里养了8头牛和3头猪。”付绍兵是清明村四组村民,靠着在油茶基地务工和发展养殖业,去年收入8万余元,成功脱贫。

  “我除了在油茶基地做剪枝工作外,还在村里的油茶加工车间务工,一年收入超过2万元,2019年脱贫摘帽。”小寨村一组村民田维成说。

  脱贫攻坚以来,车田乡已新建1万亩油茶基地,全乡油茶在地面积达2.5万亩。其中,仅在小寨村就发展油茶5360亩,管护野生油茶1万亩,带动农户1013户增收,其中贫困户244户,低保户96户。

  “油茶‘花果并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下一步,乡里还将打造油茶公园,做好农旅融合的第一步。”车田乡宣传委员鞠照说。

  扶贫车间里绣出脱贫新生活

  在小寨村一组“酉州苗绣”非遗工坊扶贫车间院坝内,“绣娘”耿宝华正飞针走线。在她的勾勒下,绣布上的奔牛图案栩栩如生。“靠着这门手艺,我现在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耿宝华说。

  耿宝华是黄坝村二组村民,由于家中公婆患有关节炎,同时还有两个孩子要管,耿宝华一直在家照料家人,全家的收入只能依靠丈夫一人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耿宝华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攻坚以来,当地政府组织周边留守妇女、贫困群众参加由非遗传承人指导的苗绣培训,帮助他们初步掌握非遗项目“酉州苗绣”手动编织技巧,培训合格的除了可在“酉州苗绣”非遗工坊扶贫车间内成为“绣娘”,还可以灵活在家当“织女”利用闲暇时间绣制作品。

  绣出的产品怎样卖出?苗绣扶贫车间采用订单模式,企业与客户签订单,按绣工技能划分一、二、三和初级工,分派订单,对绣工统一发放材料、成品回收、收入结算。

  2019年,耿宝华完成苗绣培训,成为“酉州苗绣”非遗工坊扶贫车间的正式员工。“以前家里的钱全用在孩子和老人身上,自己舍不得买一件衣服。现在我一年收入能有2万多元,每个季度都会为自己和家人添置几件新衣。”2020年,耿宝华一家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

  目前,“酉州苗绣”非遗工坊扶贫车间已培训近400人,有固定在职员工30余名,带动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约300名脱贫增收。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102/t20210207_8879045.html
评  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表  情:
*内  容: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人才库| 农网大全|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