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号称中华粮仓,佳木斯市下辖的富锦市则是黑龙江的“产粮状元县”。作为传统农业县,富锦近年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北国粮都”向“绿色食都”转变,闯出了一条让农民握住“金扁担”的发展新路。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富锦市位于松花江下游南岸,地处三江平原腹地,耕地面积920万亩。富锦市长安镇高家村种粮大户姚洪田2020年种了330亩水稻,亩产量达到1200斤。“水稻成熟后期,遭遇3场台风,但倒伏并不严重,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00多斤。”姚洪田说,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品种的改良。
姚洪田的稻田位于富锦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现代农业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投入,让这里处处散发着“智慧”味道。水稻生长季,姚洪田通过手机上的一款App就可以时时监测水稻生长情况。“科技太发达,庄稼地越来越‘聪明’,俺们农民‘偷会儿懒’也能迎来丰收。”姚洪田说。?
多年的水稻种植让富锦市一度面临地下水超采的问题,为此黑龙江省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2020年,种了20多年水稻的富锦市长安镇高家村种粮大户张文辉在110亩水稻上采用了控灌技术。他说,过去稻田始终保持一定水层,用水量大,经常发生稻瘟病,现在不仅节约水,还减少倒伏和病害。
富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长友说,过去一亩水田用水量1200立方米左右,现在只需浅灌就可以,用水量600至800立方米,减少了一半左右。为了用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富锦市锦西灌区于2018年8月开工建设,设计灌溉面积110万亩,目前基本完工,将从根本上解决富锦地下水超采问题。
马长友说,富锦市粮食产量连续5年位居黑龙江省第一位,粮食调出量达到9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二三产业联动 富锦市以工业化思维锚定农业发展,把精深加工建在粮仓里,促进粮食就地加工转化,延伸了产业链条,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联动。与富锦象屿金谷农产有限责任公司紧邻的是富锦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前者提供原料,后者负责加工,产品主要以食用玉米淀粉、粗玉米油、高蛋白饲料等为主,满负荷生产可带动当地和周边县市就业500余人。
富锦市围绕玉米产业“吃干榨净”。依托象屿生化公司提供的原料、电力、蒸汽等资源优势,建设了富锦象屿食品医药生化产业园。目前,第一个进入产业园的项目富锦海资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菲汀项目已投产运营。
在富锦市经开区的黑龙江诺潽生物制造产业园项目一期建设现场,工人们已完成主要生产设备吊装。诺潽公司技术总监许凯兵说:“我们与象屿公司的直线距离仅3公里,主要以象屿生化生产的淀粉乳、玉米浆等为原料,生产营养素及制剂,项目总投资8亿元。”
产业集聚形成了虹吸效应,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此扎根。富锦市大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总经理助理汤久辉说,公司从濒临停产到快速发展,重要原因是园区内供给实现循环,大大节约了成本。富锦市委书记李源波说,富锦市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富锦及周边县市农民“卖粮难”问题,而且带动富锦从“北国粮都”向“绿色食都”转变,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速推进乡村振兴
每年丰收时节,在哈同高速公路旁就能看到富锦市的地标“海稻船”。这个船型建筑位于富锦市长安镇永胜村富锦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园里有稻田4万亩,其中核心区1850亩,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观光,还带动了周边乡村游。
2013年,种了40年地的刘春组织成立了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也是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的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观光游,一方面让游客体验现代农业,另一方面也让游客知道我们是怎么种出来的好大米。”刘春说。靠近富锦国家湿地公园的锦山镇民胜村,一部分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在湿地公园打工;还有的农忙时种地,平时在湿地公园打工。村民李伟种了600多亩耕地,农忙时回家种地,旅游旺季在湿地公园开电瓶车。他的妻子孙月是湿地公园的售票员,利用农闲时间两人一年打工收入近2万元。
锦山镇洪洲村是去往富锦市国家湿地公园必经之地,近些年,洪洲村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发展乡村观光旅游。2018年春,洪洲村建设了果蔬采摘园发展乡村游。
洪洲村党支部书记李平芹说,这个占地面积2公顷的瓜菜大棚采摘园,带动全村15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并且合作社还会将采摘园年收益的20%平均分配给20户贫困户。
得益于好生态,当地不少合作社在稻田里养鸭、鱼、螃蟹,开展绿色种植也让粮食品质更高、价格更优,一条富裕锦绣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正通往乡村振兴的远方。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