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风景如画,五大连池矿泉水美名远播,这里还是全国最重要的大豆产区。连片种植的非转基因优质大豆覆盖着看不到边际的黑土地,放眼望去,大豆叶由绿渐黄,大豆荚籽粒饱满,一派丰收景象。当地豆农说,今年一到两成的增产稳来。
五大连池市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纪洪坤告诉记者,五大连池地处松嫩平原广阔的寒地黑土带,土壤肥沃,矿泉资源独特,生态环境优良。五大连池大豆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蛋白、脂肪、大豆异黄酮等指标含量高于全国平均值。五大连池域内耕地面积606万亩,常年种植大豆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5-80%,今年因实施轮作及市场引导,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较去年有所降低,但仍然有43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食品大豆认证面积210万亩。现在农作物长势良好,秋季气温较高,低墒充足,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好,农业技术到位率高,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预计大豆单产350斤以上,部分地块有可能超过400斤。今年大豆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五大连池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种业种子展示区
纪洪坤说,今年,大豆春播于4月29日开始,5月18日结束,使大豆全部播种在“腰窝上”,播在丰产期内,为丰收打下了基础。
全市在大豆种植中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引领作用,在新发镇、兴隆镇、龙镇、团结镇、建设乡、朝阳乡等乡镇分别建设对标北大荒农垦集团生产标准的科技园区。与北大荒农服集团北安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协议,落实对标农垦技术生产模式种植示范区12万亩。建设科技示范园区17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落实2万亩,下发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021年五大连池市主推技术方案等。
针对大豆生产,五大连池市出台了《2021年五大连池市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发布主推技术5项,其中大豆大垄窄行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20万亩;大豆“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100万亩等。发布大豆主推品种7个。制定《2021年五大连池市备春耕生产意见》,发布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及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2021年,五大连池市继续设立乡村监测网点27个,由于受疫情影响,2021年1月份以来,组织植保员积极参加网络培训,学习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病虫调查方法以及病虫调查APP使用等相关农业技术知识,保证每位植保员都能掌握软件应用,准确上报数据。为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有效的防治,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按照生产区域下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业生产。
规模经营全面提升了大豆种植的标准化水平。五大连池市柏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整地的经营管理方式。近三年通过采用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增施有机肥、深翻深松等措施,对黑土地进行保护,使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逐年提升,提高黑土地综合生产能力,2020年在经历三次台风的不利影响下,大豆亩产实现370斤,今年种植大豆3000亩,品种为黑河43,预计亩产380-400斤。
五大连池是全国最大的大豆种子繁育基地,良种繁育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占全国大豆种子繁育面积的四分之一。现有包括圣丰种业、富民种子集团2家省级龙头企业在内的14家大豆种业公司,年加工销售种子15万吨,占黑龙江省大豆用种量近50%。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为明年大豆用种提供了保障。
五大连池市农业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淑艳介绍说:五大连池市在省和黑河市的领导与支持下,始终牢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主动担负起振兴民族大豆种业的重任,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务实创新,推动大豆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2021年成功获批创建以大豆种业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地跨四、五、六积温带,适宜繁育品种多。先后与与垦丰种业、富尔种业、龙科种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等16所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建立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3个,盖钧镒院士在圣丰种业设立了“大豆院士工作站”,累计育繁新品种116个,拥有大豆品种自主知识产权94个,其中“圣豆43”蛋白质含量高达44.15%,是黑龙江北部地区第一个高蛋白早熟大豆品种,“蒙豆36”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五大连池富民种子集团专门从事大豆种子生产,总经理李文国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自己种植大豆种子600亩,合作繁育种子20万亩,目前长势非常好,除个别倒伏地块,普遍能达到亩产400斤,最好的能到450斤,平均比去年增产50斤以上。
李文国说:“今年雨水特别好,一、二、三伏天的温度大多在25到26度,最适合大豆生长,除三伏天有几天高温对生产稍有影响外,全年无灾害。9月15号以后初霜点去黄叶,10月1号开始收割,4号前可以收割完毕。”
秋收在即,五大连池开始超前准备谋划力促丰收,组织农机部门,深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家中,现场指导推进秋收机械检修工作。建立与域内北大荒集团农垦分公司秋收合作意向,建立机械收获标准及农机手安全操作规程,开展操作人员培训,保障秋收及时安全,颗粒归仓。与石油、金融部门、粮食收储等部门沟通,保障秋收及粮食收购资金、仓储能力充足。强化交通、交警、农机、农业执法等部门协调合作,维护良好秋收交通秩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伟林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