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出工资“均价”提高
学生“拼房”分摊求职成本二三线城市成就业“首选”
在近日举行的汕头大学2010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70多家用人单位涌入高校“伯乐相马”,现场为毕业生提供628个工作岗位。
参加此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用人单位以粤东地区企业为主,同时也有部分企业来自珠三角地区。其中还有像东方锆业、潮宏基、华美油脂、金蝶软件、创美药业、飘影集团等知名企业,不少招聘摊位前早早排起了“长龙”。记者在现场采访发现,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去年相比有所回暖,招聘岗位数增加不少。一些企业开出的试用期工资达到2000元,转正后的月薪也比去年有所提高,平均达2500元左右。
“从目前来看,今年企业的整体招聘需求的确比去年要旺盛。”汕头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翀告诉记者,今年9月份以来,各类型企业到汕大召开的专场招聘宣讲会已有20多场,密度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显示出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消极影响已经有所减弱。
学生“拼房”分摊求职成本
“对我们来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身边有的同学已经找到工作了,但我现在还没着落。很着急。”就读于汕头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卢伟盛今年去了4次广州。用他的话说,参加过的大大小小招聘会、宣讲会已经“数不清”,投出的简历更是“不计其数”。他所在的班级一共103位同学,目前已签约的有二三十人。
“大家见面谈的都是求职。”不少毕业生告诉记者。求职俨然已经成了绝大部分大四学生最重要的一门“考试”,成绩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来的人生。同学中甚至流传着不少求职“术语”,如“每天一网申”(每天在网上投递求职简历)、“海投”(广发简历)、“终面PK”(最后一次面试,与其他求职者竞争)等。
在广州岑村,汕大学生租房建起了一个“大本营”。这个地方是毕业生们为了能多参加广州等地举办的招聘会而租下的,学生“拼房”分摊求职成本,需要求职的同学可以前往居住。
二三线城市成就业“首选”
尽管从目前看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消极影响已有所减弱,但是其影响仍未完全消除。业内人士认为,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依然面临巨大挑战。汕大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表示,应届毕业生应当“识时务”地降低自己的求职预期,以便顺利找到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
实际上,现在有不少大学生也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家住汕头的小李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明年也面临着毕业的“关卡”。从升上大学开始,小李一直将就业地点“锁定”于广州、深圳等省内大城市。“但是听师兄师姐们说,大城市竞争激烈,能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是难上加难。而且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每个月的工资扣掉房租、生活费、交通费等,就几乎没剩下多少,谈存钱更是困难。”从去年开始,小李开始转变想法,将目光投向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认为如果能够找到有发展前景的、薪酬令人满意的工作,在哪里发展都是一样。
小李的这种想法代表了不少2010届的大学毕业生。汕大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学生都将就业地点转向省内的二、三线城市。另外,除了报考公务员依然热门之外,也有不少人选择了外企、民企就业。
毕业求职学会“曲线就业”
现在不少大学生求职时都存在择业困惑。在一场场大大小小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有一部分毕业生将求职目光紧紧锁定在和自己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上,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求职时并不看重专业与工作是否对口,而是更注重招聘单位的实力。
“改变就业观念、降低求职预期的做法是比较理性可取的。”就业指导老师说,如果让他给予求职大学生一个建议,还是那句老话:“先就业、再择业”。他认为,大学生不要固执地认为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就一定不适合自己,作为一名刚刚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锻炼自己和积累工作经验才是最主要的。他建议应当把任何一种工作经历都当成人生阅历的积累,树立自信心,可以先定一些小的、能做到的、能实现的目标,提升自信心;不要局限于专业,要学会“曲线就业”,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升新理念,充实自己。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