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我只是以个人的名义去帮集体领这个奖。”说话人是东莞市道滘镇农林水务局局长卢海平,他此前被评为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谈到获得荣誉的感受,卢海平言语不多;说到乡村振兴,他侃侃而谈。“我们道滘镇专门设立了一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办公室,啃农村人居环境中的硬骨头。”“只有人人参与乡村振兴,家家过上小康生活,个个感到尊严体面,农民群众才会不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留住乡愁和振兴乡村并不是相矛盾的,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正是凭借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热情和思考,卢海平和他的同事助力道滘镇乡村振兴事业取得优异成绩。在2019年乡村振兴工作考核中,道滘镇取得“优秀”等次。田间窝棚整治和河长制工作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卢海平个人也荣获“2019 年度东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真抓实干,乡村建设“我尽力”
在道滘镇南丫村掌洲岛,河绿水清、花团成簇、白鹭成群。卢海平告诉记者,道滘镇总共有包括南丫村在内的三个村成功纳入东莞市首批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名录,6个村入围水乡特色示范村创建名单,3个村成功申报特色精品村。这一切离不开他和同事的真抓实干。
五年前,卢海平来到滘镇农林水务局工作。三年前,东莞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道滘镇的13条村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卢海平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抓环境整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环境基础;二是抓工程建设,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执行力,建立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三是抓示范引领,带动全域建设水乡美丽乡村。”
思路清晰,成绩斐然。一系列数据反映了近年来道滘镇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检查验收工作,全镇13个村达到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标准。出台《道滘镇农村泥砖房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实施台账式管理,全面清拆全镇142间泥砖房。自2018年以来,道滘镇投入约3.1亿元实施13个特色村(含特色精品村、水乡特色示范村)项目和102个非特色村(村级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迎难而上,乡村建设“我能行”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但越是难啃的骨头,我们越是坚定斗志,迎难而上。”谈到困难,卢海平眼中透露出的是坚定,“2018年至2020年,我们农林水务局负责了沿河违建清拆和田间窝棚清拆等镇委镇政府布置的重点工作。这两项工作一开始不被村民理解,推进阻力很大,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想办法去推动。”
卢海平口中的沿河违建和田间窝棚既不美观,又有安全隐患,清拆工作刻不容缓。一边是村民们的不理解,另一边是任务的重要和紧急,一度愁坏了卢海平。“我们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最终分步骤推进、顺利完成了该项工作。”
“讲政策、讲人情、讲事实,讲法律。”卢海平这样形容他们如何做通村民的工作,“我们一方面向群众从政策、法规解释推进涉水违建、田间窝棚清理工作的必要性,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在沿河违建清拆方面,采用分类处理违建企业和民房的方式,依法攻坚一批违建‘硬骨头’。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每10天通报制度,及时让各村(园区)明确工作进度和定位,理清存在问题。”
过程曲折,结果喜人。道滘镇最终累计清拆田间窝棚2016个,清理农田面积达13000多亩,完成63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功承办全市田间窝棚专项整治工作分片现场推进会。
勤思促改,乡村建设“我愚见”
东莞是一个制造业城市,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在保留乡愁的同时振兴乡村是每个乡村建设者该思考的事。在采访过程中,卢海平的见解令记者印象深刻。
“我认为,留住乡愁和振兴乡村并不矛盾,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卢海平讲述了南丫村掌洲岛的例子。掌洲岛正是生态环境改善带动经济发展的生动蓝本。通过生态环境提升和道路升级改造等工程,南丫村引入黄家圣幸、盛元中天等一批重点项目。以良好人居环境带动产业兴旺,以优质产业发展反哺村庄环境,从而形成双向互促的良性循环,恰恰说明保留乡愁和振兴乡村是并行不悖的。
对于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卢海平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一是尊重村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是家家户户的振兴,只有人人参与乡村振兴,家家过上小康生活,个个感到尊严体面,农民群众才会不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二是要增加村民收入。乡村振兴,基础是经济振兴。村民收入上去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上去了。三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只有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村民精神上充足、身体上康健、生活上满足,不断在乡村振兴的优美环境、愉悦生活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
采访结束,卢海平匆匆赶去下一个会议。量化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建设水乡风貌示范带、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建设“排头兵”,等待卢海平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来源:南方+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