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张云昌
2020年,作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选派的援藏干部,我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引领,在思想上始终坚守援藏初心,坚持缺氧不缺精神,发扬黑龙江四个精神,统筹疫情防控与业务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树立了黑龙江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在2020年度先优评选中,被评选为“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社会调研先进个人”和日喀则市农业农村局系统优秀公务员。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1.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估和宣传工作。按照“前方疫情阻击战、后方春耕保卫战”的原则,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实施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有序推进开复工,确保春耕前完成“土地平整、客土改良”等农业措施和部分水利设施,不影响项目区群众如期开展“春耕备播”工作,因措施得当、复工及时,保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提前完成。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高标准农田进行评估,为上图入库、实地核查做好准备。为提升群众对高标准农田的认知和参与,本人于3月30日,就高标准农田建设接受日喀则电视台专访,并于当日在日喀则新闻播出,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高标建设是惠及民生的国家战略,激发了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
2.统筹资金、多方协调,力促边境小康村产业项目落地生根。面对小康村产业项目资金到位少,规划资金缺口大的实际情况,作为分管领导,会同财政局、水利局、小康办赴自治区争取资金、调整项目,并多次协调组织市发改委、财政局、扶贫办、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对9个边境县,对150个边境小康村产业项目做进一步的优化论证,数量精简到95个,提升了边境小康产业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督促各县区对资金到位项目倒排工期、专人推进,明确了部分小康产业项目的经营主体,督促小康产业项目法人与经营主体签订合同,建立边民受益的利益连接机制,确保边民“稳得住、能致富”; 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态度,扎实推进对边境小康村产业项目的监管职责,历时15天先后两次深入岗巴、定日、康马、萨嘎等9个边境县实地考察调研产业项目,其中岗巴、萨嘎、仲巴等边境县的海拔都在4700米左右,对资金到位的92个产业项目逐一把脉并提出合理化建议66条,撰写了专项调研报告《边境小康村产业项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得到局党组的充分肯定。 3.帮贫济困,主动落实“321未就业大学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计划”。主动承担了对益西卓嘎、次仁卓嘎2名未就业大学生的帮扶工作,利用自身在高校20年的工作经验为他们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技巧,端正就业观念,截至目前,两位大学生都已顺利就业;承担阿多吉、朗卓、伦珠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工作,为他们宣传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解决扶贫先扶智的问题,全年累计捐赠5500元。
4.注重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宣传树立身边的“致富能人”。利用中央17频道“一路向上”导演组来日喀则踩点、考察之机,向导演组宣传并实地参观日喀则市谢雄藏鸡、亚德细褐民族服装、玛尼石旅游工艺品、朗通庄园等产业项目和创业典型,并与导演组多次沟通、推介亚德细褐民族服装等致富典型,为这些身边的致富能手今后能走入央视17频道的“致富经”栏目搭建平台。
5.做强“珠峰有机种养加业”,推进“日喀则市有机示范区”建设,助力日喀则市“6677”工程。通过走访企业、调研县区,有针对性地提出:以黑龙江援藏资金为推手,“市、县、企”三级联动,合力创建“日喀则市有机示范区”,打响“地球第三极”“如意庄园”等区域公共品牌,助推“珠峰有机种养加”特色产品走出高原、走向全国的品牌建设战略。
6.引智入藏、开设“农经专家大讲堂”,为全市合作社典型代表解决经营难题。8月23日,邀请黑龙江省经管总站高级农经师魏斌、王广谱,黑龙江省国家级示范社理事长吴忠来日喀则开设“农经专家大讲堂”,先后在日喀则、谢通门、仁布等地开展合作社规范经营管理、合作社法、奶牛养殖技术等方面的讲座和交流10余场,培训人数达到260余人,为当地农牧民解决了在合作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建立“专家帮扶群”,通过微信等新媒体随时解答农牧民在生产、经营中的困惑。
7.科学制定农牧业“三交”方案并有效实施,为日喀则的农、林、牧业发展提供“龙江智慧”。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座谈会精神,通过调研、征询等形式梳理总结出日喀则农林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短板”,结合黑龙江省的农牧业特色优势,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两个阶段有效实施,第一阶段于9月7-17日实施,以“补短板、强弱势”为目标,日喀则农牧考察团一行15人“走出去”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雀巢奶牛、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市周边县区、农垦牡丹江分公司八五零、八五八农场等地考察学习,为日喀则市农牧业破解种养技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升、农业品牌建设水平等问题,并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以龙江特色发展之长,强日喀则农牧业发展之短》,此次日喀则农牧考察团赴龙江“拜师学艺”的三交活动得到黑龙江电视台的全程跟踪采访,并在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栏目播出,得到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领队马春波和市农业农村局次桑局长的高度评价。第二阶段于11月22-30日邀请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共计8人,开展为期9天的“巡回讲座”,为日喀则市的生态保护、经济林培育、农牧业发展“传经送宝,破解难题”,搭建起了龙藏两地的专业技术人员互动交流的平台,本次黑龙江省农林专家团队来藏共为日喀则市、县、乡讲座10余场,培训近350人次,提升了当地农林牧业相关技术人员及致富带头人的科技水平和实战经验,增进了“龙藏两地”的人员交往、技术交流和项目交融,该活动得到日喀则电视台的跟踪采访,并在日喀则新闻频道播出。
8.以“家乡情、援藏情”为纽带,鼓励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北大荒集团入藏投资建设青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北大荒集团多名集团领导曾经在西藏的援藏经历,对西藏有深厚的情怀和使命,激发北大荒集团作为龙江名企在建藏方面的使命担当,鼓励北大荒集团到日喀则投资兴业,目前该集团鹤山农场已在桑珠孜区甲措雄乡聪堆村建设600亩的青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核心区,已完成土地流转,期限为3年,流转费用每亩一千元,10月下旬北大荒集团已与桑珠孜区签订合作协议,11月10日北大荒已向农民兑现60万元的土地租金,并在农业作业机械设备方面投入200余万元,其中的大型农机约翰迪尔 7830是西藏自治区首台,截止11月30日北大荒集团已完成核心示范区的秋整地和冬灌,为明年的春耕做好了全面准备,该集团计划于2021年6月投资建设农业信息化中心,进而实现青稞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如果明年青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运营良好,北大荒集团将在日喀则投资建设“万亩青稞田”,届时必将为日喀则青稞生产打破田埂,实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做出突出贡献!
9.积极对接龙藏两地农牧部门,为黑龙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通过征询、调研等方式向日喀则农牧部门了解十四五发展需求和面临的瓶颈问题,并积极对接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为工作队提供了以“高原名、特、优、新农畜产品的种、养、加、运、销全产业链打造为主线,进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
10.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责任,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取得扎实成效。一是主动深入海拔4500米以上的定日县、岗巴县易地搬迁安置点,根据各点的资源禀赋,制定“紧扣市场需求,突出就近就便、能干会干,因地制宜”产业发展策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搬得出、稳不住”的问题;二是对扶贫产业项目逐一进行指导选项、论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短平快、立竿见影的产业项目和长期稳定脱贫的特色产业,从根源上解决项目落地难、推进慢、同质化、效益差的问题。
11.承担黑龙江援藏工作队财务工作,高效完成公用经费和项目资金的审核与拨付。为工作队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方便快捷的资金保障,开通智能财务服务平台,大幅度提高了资金收支及管理效率,全年共为工作队处理账目1018单,并且准确无误。为三县和教师团队财务工作提供业务指导与培训,规范总队及各工作组财务报销程序。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县区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从而导致项目落地难、推进慢、效益差、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尚未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牌。
2.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很多产业项目的定位过于“高大上”,导致项目建成后找不到懂技术、会管理的经营主体,无法实现应有的“带贫减贫”效果。
3.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多。但是质量差,存在大量的“空壳社”,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未形成稳定的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
4.农牧产品品牌化较低、生产成本高且多数为“三无产品”,产、加、销脱节,品牌培育、管理、认证、保护意识滞后,从而导致好产品卖不上好价格。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1.在谋划产业项目时,要充分利用好西藏当地人才和资源,加强与自治区农科院及其他科研院所的联系,尽量避免外部引进人员、品种等的“水土不服”现象。
2.支持北大荒“青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鼓励其在青稞生产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方面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从而实现青稞增产、成本降低的经济效果和“打破田埂”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社会效益。
3.利用援藏项目,在黑龙江援建的三县搞“高原特色植物”试种园,东农可以提供蓝靛果、嫁接红松、榛子、桑葚、寒地小苹果等生态经济林种苗,做好“植物档案”,为高原物种多样性做有益探索。
4.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易地搬迁工程,借助黑龙江省农科院和东北农大的技术支持,发展两食玉米等饲草种植、乳制品加工等产业项目,为搬迁户提供就地就近就便就业机会,进而实现易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5.利用好省农业农村厅的资源优势和北大荒集团的技术优势,通过“三交项目”,建立“智慧援藏”平台,加强对日喀则市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线上线下多形式的技术指导和结对帮扶,建立责权明晰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农牧业工厂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农牧民向农牧业产业工人转变;
6.利用省农科院科技优势,借助日喀则“净山、净水、净土”的资源禀赋,全力推进全市“有机认证”示范区建设,做好“珠峰有机”特色产品的权威认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打好“高端、精品”牌;突出特色文化引领,赋予特色农畜产品文化内涵,讲好西藏故事、打好有机品牌,组织各商品经营主体参加区内外各类农畜产品展示展销会议,扩大产品知名度,全方位打造日喀则的农牧业高端、精品品牌。
7.多渠道整合资金,在整合现有珠峰电商平台、生态龙江农业电商平台、龙江乡村大集公益电商平台、北大荒智慧厨房的基础上,建立“龙藏”两地特色农畜产品互售平台,并出台奖补政策,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冷链物流”建设。
| 评 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