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农民工网!
当前位置:

涪陵:启动实施“荒山变良田”计划 矿山废渣上“长”出生态良田

2021-07-24 09:46:37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佚名我要评论(0条)

  7月20日,重庆日报记者在涪陵区珍溪镇沙树湾村采访时发现,原本矿山挖掘后留下的矿渣上,竟然蓄起了水,变成了10多亩良田。据了解,随着涪陵区启动实施“荒山变良田”计划,当地创新生态修复方法,通过技术手段,硬是奇迹般地在矿渣上,种出了成片水稻。

  这片矿山所在区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田在当地极其少见,农户大多种植玉米、红苕等传统作物。

  “这里成为砂石矿区后,我们就同步推进采矿与矿山的生态治理。”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最为常见的矿山生态治理方式是覆土后栽种花草树木,这种方式成本相对较低,但效果较为单一,并非适合每个地方。

  涪陵区在与矿区企业大业科技集团沟通交流后,决定创新性地实施“荒山变良田”计划。即利用矿区挖掘后产生的碎石填平沟坑,再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覆土保水,将其变为成片的稻田。整治计划从去年10月开始,今年3月,田里种下了第一批水稻。

  之所以选择变田,而不是种树,涪陵区有深层次的考虑:一是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角度考虑,此法若能推广,可新增大量田地;二是有利于耕地占补平衡;三是考虑到山区良田的稀缺性,在今后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或许良田就是产业引流的金字招牌。

  但要让矿山碎石变为良田,就要解决地势沉降、“漏水”等难题。为此,涪陵区与大业科技、西南大学、渝东南农科院、珍溪水利所等科研单位携手攻关,开发出一套科学的矿山生态重塑方法。

  “这13亩稻田来之不易啊!”大业科技相关负责人说,以防漏水为例,他们结合企业的工程建设经验,在以矿山废渣填平土地的基础上,铺设了20厘米厚的混凝土层、5厘米厚的黏土层和防渗毯,最后是30厘米厚的黏土层、30厘米厚的犁底层、以及50厘米厚的耕作层土壤,这才保证了整个稻田的正常生产。

  记者看到,这片矿山废渣上“长”出的成片稻田平整规范,和平坦地区的稻田没什么区别,还能进行机械化耕作,稻谷也长势良好。目前,大业科技已启动另外9亩矿区的整治,按计划,这里7500亩矿区经过整治后,未来可形成约3600亩稻田。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qxlb/202107/t20210723_9501554.html
评  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表  情:
*内  容: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人才库| 农网大全|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