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夏天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芒种刚过,气温就猛然飙升至35℃以上,浏阳正式开启高温超长“待机”模式。
浏阳是传统养殖大县,也是全省动物疫病防控的最前线。2018年底以来,不仅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渐呈抬头趋势。通过监测检测、分析预警等措施及时掌握疫病流行态势,评估疫情风险,提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措施决策建议,是防控动物疫病的第一道关卡,也是阻断动物疫病向人类传播的主要屏障。
2007年,杨辉从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坚守在养殖技术推广和动物疫病防控第一线。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使他掌握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精湛的专业技能。2019年担任浏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科科长以来,更是单位的业务能手、专技尖兵,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7月6日,大瑶刘某从外省调入一车犊牛准备在当地饲养。为防范输入性动物疫病,浏阳市一直执行“牛羊调入申报和落地备案”制度,规定从外省调入本地饲养的牛羊一律按不低于20%的比例采样,经兽医实验室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养殖环节。对养殖、调运等环节的畜禽进行及时到位的疫病监测,正是杨辉的职责所在和核心业务。每一次出任务都是在畜禽圈舍或屠宰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都直接跟布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打交道,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打交道。对于这些工作场所的脏和臭,杨辉和他的同事们早就习以为常。但面对复杂多样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却来不得半点马虎。
接到通知后,杨辉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到刘某的牛场。正值晌午时分,气温高达36℃。在牛场门口他们就得穿好防护服和鞋套,戴上手套和口罩,这些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密封性能好,身体散发的热量被封闭在防护服内,加上太阳的炙烤,不到两分钟,杨辉脸上便挂满豆大的汗珠,“这会防护服内的温度起码40℃以上,正好享受免费桑拿……”有同事还不忘幽默一下。每完成一头牛的采样,都得请旁边负责记录的同事帮他们擦去脸上的汗水,虽然新的汗珠立马又冒了出来。
采样工作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将采好的样品编号、封装、入箱,妥善处理好采样废弃物,杨辉和同事们才从蒸笼似的牛圈出来。脱下整套防护装备,每个人从头发到衣服、裤子、袜子都早已湿透,手套内甚至能倒出成线的汗水来。样品却不等人,匆匆换上一件干净衣服,他们就带上样品往中心实验室赶。样品流转、分离血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实验室Elisa方法复核,向领导报告检测结果。完成这一套流程,已是晚上八点多,这时,杨辉和同事们才松了一口气,才来得及商量吃晚饭的事。
这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6月份以来,杨辉带领团队会同相关乡镇(街道)动物防疫部门,赴牛羊养殖场开展布病、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疫情风险排查和监测采样50余场次,对调入牛羊开展现场流调和采样检测5批次,开展可疑情况紧急流调和采样检测9场次,配合省、长沙市主管部门开展屠宰、无害化处理环节监测采样4场次,同时,还不忘随时随地向乡镇从事兽医工作的同志们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两个月任务特别多,每周下乡都在3天以上,出现突发情况时,周末和节假日也得第一时间去现场。”杨辉说。
杨辉的背后,是一支务实精干的动物疫病防控专技团队,他们中有兽医学博士和硕士,有高级畜牧(兽医)师。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哪里有养殖生产,哪里是动物疫病防控的最前线,哪里就有他们奔忙而笃定的身影。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由一个个“杨辉”组成的浏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团队,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忠诚履职、团结奋斗,努力构筑和扎牢着动物疫病防控“防火墙”,用这道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火墙”为浏阳养殖业保驾护航,为确保地区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平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更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