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改善灾后农村公共卫生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疫情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三门峡市委农办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力疫情防控,科学指导受灾地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学史力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快建设清洁乡村、健康乡村、美丽乡村,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通知要求,要发挥长效机制作用,全面整治提升。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大整治,通过不断完善保洁机制和健全督促激励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突击整治向常态化开展转变,确保村庄常年干净整洁有序,做到村庄面上干净,实现院内院外、屋内屋外、村内及周边整洁。加大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力度,规范柴草堆放、农机具停放、宣传栏设置、广告张贴、白色垃圾处置等,清理私搭乱建,治理残垣断壁,避免灾后次生灾害发生,加强电力线、铜芯线、广播电视线管控。以受灾地区农村为重点,加快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村庄环境消杀和除“四害”活动,确保“大灾后无大疫”。对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庄,要进一步提升标准,打造美丽乡村,就近就地取材,突出豫西特色,展现田园风光,从“干净整洁”升级为“美丽宜居”。
要抓好户厕改造,完善后期管护。各县(市、区)要在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中,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施工关、验收关,做好施工人员、场所的疫情防控措施。在加强农村户厕后期管护服务中,要明确管护服务责任主体和管护标准,扎实做好厕所设备检查维修、粪污定期收运及利用等工作。加强对农村厕所及有关设施的消毒处理,安排专人对农村公厕每天清扫消毒,农户厕所要日扫日清,定期消毒,做到经常性管护,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覆盖粪便,对储粪池(坑)周边环境消毒,将使用后的手纸装袋密封后,统一收集作无害化处理。严格管理粪污收运作业人员、车辆和场所,制定作业细则和作业规范,完善防护措施,为作业人员配置防护服和卫生消毒设施,转运过程要做好密封措施,科学合理确定消毒频次、药剂用量、消毒范围。
要加强垃圾治理,推进分类减量。各县(市、区)要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确保“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常态化运行。对容易积存垃圾的边角、死角加大清理力度,加强对保洁公司的日常监督,对村庄出入口、沟渠与村庄农田联结区域、工业园区周边等边界地带,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清理清除因灾产生的积存垃圾、淤泥、污水、人畜粪便、动物尸体等,确保彻底整治。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总结推广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管用有效的分类处理模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组织动员群众重点清理死角盲区,有效整治病媒生物滋生环境,从源头预防疾病传播,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要坚持梯次推进,有效治理污水。因地制宜解决农村污水治理问题,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结合河长制、湖长制,统筹兼顾农村河湖管控与水生态治理保护,推进农村河塘沟渠清淤疏浚,深入开展河湖监督检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引导农户规范排放和处理生活污水,提高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和处理能力。
要加大宣传力度,养成良好习惯。利用乡村大喇叭、宣传画、标语、明白纸等方式宣传外,充分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卫生健康和疾病防控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增强农民群众卫生意识,提高健康素养。把村庄清洁行动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措施作为乡村大讲堂、知识讲座、农民夜校等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普及健康卫生知识,教育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摒弃陈规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深入开展流动小红旗、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环境卫生红黑榜等评比创建活动,将村庄清洁纳入村规民约,让绿色卫生健康理念化风成俗。
责任编辑:王志远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