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平凉大地,山峦叠翠,万物生长。一条条产业路四通八达,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一个个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产业驱动 “三大模式”促农增收
平凉是六盘山特困片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平凉市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确立了“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思路,市级财政每年列支牛、果和劳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探索出了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
——“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庄浪模式。庄浪县组建了县级国有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18个乡镇设立了分公司,县级财政注入5000万元资本金,设立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为有养牛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牛,引导贫困群众养牛、栽植苹果、发展种薯、输转劳务,实现了富民产业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党组织+供销集团+乡镇产业扶贫开发公司+村两委班子+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静宁模式。静宁县在县级成立供销集团、乡镇成立产业扶贫开发公司、村级成立专业合作社或联社,扶持68家龙头企业联结合作社200个,带动贫困户7600户,实现了企业、农户和村集体互利共赢、共同增收。
——“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农户”的灵台模式。灵台县牢牢抓住短期能够见效的劳务产业,建立了“党组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企业+农户(贫困户)”劳务扶贫模式,有组织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实现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三大模式”的引领带动下,平凉市牛饲养量达到86.36万头,苹果栽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年产量210万吨,年输转劳务近50万人次,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如今,广大群众捧着“金饭碗”迈入全面小康。
补齐短板 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农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马路,一个个“家门口”的产业。行走在平凉的美丽乡村,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喜人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2019年,我们搬进了水电暖齐全的新楼房,这里有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有党群服务中心,出行方便,买卖东西也方便,生活越来越好。”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移民新村村民朱惠平说。
近年来,平凉着眼群众所思所盼,集中实施了一批建制村通畅、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电网改造升级、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完成各类农村公路建设1.2万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自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光纤通村率达到99.8%,村村通光纤工作被工信部树立为全国典型;
累计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72处,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整体上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供水不稳定的问题;
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9万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538户,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
加大贫困村幼儿园、村卫生室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建、改扩建校舍近100万平方米,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空白点”全部消除;
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行政村公厕覆盖面分别达到34.5%和100%,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437个,清洁村庄852个;
……
平凉市把美丽乡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建成美丽乡村437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89个,形成了白家村、完颜村、大南裕村、石桥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村庄,真正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魅力乡村”,引领带动乡村环境华丽蝶变。
党建统领 “一强三创”夯实基础
“近年来,我们公开考聘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438名、大学生村文书985名,实行‘一肩挑’村达到1373个,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123个。”平凉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人才兴则农业兴,人才强则农村强,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市部署开展了以“强化政治建设,推进组织创先、机制创新、作风创优”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融合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下功夫解决农村党组织班子队伍结构不优、能力素质不高、示范带动能力弱的问题,扎实推进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工作。
此外,大力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品牌树在产业链上的基层党建“四链”模式,构建了党组织引领下的农村利益联结机制,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技术、信息、资金、市场优势结合起来,解决了贫困户和产业、市场的对接问题,形成了规模化、抱团式发展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平凉正以奋进的姿态续写新时代新篇章,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