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进入水稻成熟季,在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阮云村,微风吹过,金黄的田垌掀起稻浪,稻子被稻穗压弯了腰。看着收割机开足马力来回穿梭,村民们喜不自胜。
由于地形限制、远离水源等原因,这片旱地过去晴天旱、雨天涝,没法种水稻。政府实施“旱改水”项目,对1074亩旱地进行全面改造,平整土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很快就将劣质土地改造成了优质良田。
“旱地变良田,这可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愿望啊!如今,水稻丰收在望,农民收入肯定能增加,我们对‘旱改水’项目很满意。”阮云村村民覃旭明说。
兴宾区是农业大区,但因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耕地质量低等,部分耕地只能种植经济效益低的作物,部分土地甚至撂荒。为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8年该区启动实施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
“我们村的旱地坡度较大,能改吗?”在三五镇上李村,村民谢强英有此一问。“可以先降低坡度,对土地平整压实。地块旁边有河,修建抽水泵站就能满足灌溉所需,可以改!”兴宾区土整中心韦善景回答。
“项目原设计抽水泵站离我家地块较远,能满足抽水需求吗?”在兴宾区蒙村镇龙南村召开的设计征求意见会上,村民代表纷纷表达意见建议。
在“旱改水”项目推进中,兴宾区建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协作、投资主体实施和乡村干部监管的工作机制,成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群众反映反馈的问题,召开专题协调会。在坚持利用自然条件和实现生态建设原则下,工作小组多方征求群众意见,精心筛选项目地址,确保了项目选址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自实施“旱改水”项目建设以来,该区共组织工作相关协调会57次,解决问题628个。
为推动“旱改水”项目提质提速,乡村干部参与项目立项、设计,并深入施工一线;技术人员深入项目现场监督工程施工,倒排工期,确保按时完成任务。技术人员还对新增耕地后期进行培肥改良,提高耕地质量。
“在水田增施有机肥,由农户在作物种植前将肥料耕翻入土。通过改善土壤肥力、排灌等技术,耕地质量平均提高等别1—2等,粮食产能平均提升30%,大大提高耕地质量。”兴宾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黄艳英说。
“我们种的这一片水田是780亩,作物长势都很好,预计产量将近500公斤/亩,相对在旱地种甘蔗、玉米等其他作物来讲,产值要高很多。”在蒙村镇蒙村社区,种植户梁修管说。
“旱改水”后,该区大量水田的潜力也得到挖掘。在陶邓镇三洲村“旱改水”项目区,农户通过将土地集体流转至农民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将土地集体租赁给企业。企业拿到连片的良田,根据实际积极发展“稻+藕”“稻+虾”等多种“稻+”综合种养产业,加速盘活水田资源。预计“旱改水”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40万元的收入,还为村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旱改水’项目的实施,不但实现了项目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而且实现了由原来只能种植旱作物变为水生作物和旱作物轮种,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兴宾区自然资源局局长覃锋介绍,“旱改水”项目同样对缓解保护耕地和占补平衡压力产生重要作用,保障了重大建设项目用地落地指标的需要。
据统计,目前兴宾区“旱改水”已立项面积12万亩,占来宾市“旱改水”已立项面积16.54万亩的72.5%,其中已完成竣工验收2.39万亩、完成报备入库2.13万亩、完成种植面积2.13万亩、在建项目2.91万亩。自该区实施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以来,耕地每季平均增收300元/亩。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