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之一。如何唤醒文明乡风,厚植乡村文化土壤?在哈尔滨市委政策研究室驻团山村工作队的引领下,团山村结合村情村貌,以示范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农风、淳朴民风,精心绘制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景象,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一次“孝星”大赛,绽放文明之花
村民马松杰很忙。作为村里的义务调解员,大到土地纠纷,小到家庭矛盾,只要“马大姐”一出面,问题准能解决。
“‘马大姐’是村里的‘孝星’,也是村民的榜样,大家都听她的话、跟她学。”团山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周振国感慨于村风的变化。
周振国口中的“孝星”是通过“政研杯”孝顺之星大赛选出来的村民带头人。村民奔好日子的心气儿不断上扬,村里顺势发展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等产业项目,村民踊跃参与其中,腰包都鼓了起来。
拓宽致富门路只是起点,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铸魂工程”做依托。在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发现,有几位乡亲孝老敬亲、持家有道,在村里有口皆碑。
“百善孝为先,孝道蕴含着树立文明信心的巨大力量。”在驻村工作队队长许雪莹的倡议下,以“孝贤”为核心的乡村文明工程启动。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讨论、村民代表评选后,8位村民当选“孝星”,许雪莹还拿出自己的驻村补助为“孝星”们每人购买了一台洗衣机。
“讲文明、守孝道本是应该的,没想到,乡亲们还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以后我一定再接再厉,发挥带头作用。”村民宋跃臣在获得“孝星”称号后,更加主动参与村里移风易俗、环境监督等工作,带动村民向更高素质迈进。
如今,农闲时再也不见游手好闲的村民,大家白天跟着带头人学技术、做志愿服务;晚上在新建的休闲广场散步、跳舞,文明的新生活正改变着团山村人的精气神儿。
一座村史馆,留住美丽乡愁
团山村的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驻村工作队却没有止步于此,“有载体还不够,还要建个阵地留住‘乡愁’,让文明沉淀下来。”
2019年,许雪莹领着驻村工作队队员着手打造村史馆。采访、查阅资料、确认核实,将村屯由来、发展脉络、历史传承等逐一梳理;粉刷房间、设计展区,一件件有年代感的实物聚合成小村的历史与现在。
“村史馆勾起了我对村子的感情,里面宣传的优秀人物也激励着我多做好事。”村民李成祥没事就爱往村史馆里钻,最让他感动和敬佩的是甄广厚的事迹。甄广厚曾是一名贫困户,但他没有意志消沉,一边义务服务村民,一边用勤劳的双手发展家庭养殖,走向了致富路。受甄广厚的感染,李成祥也加入到村里环卫清扫队中,每天将村里新修的水泥路打扫得干干净净,让美丽乡村“有里有面儿”。
村史馆里的老故事、老物件,吸引着老人;新变化、新成果则牵动着年轻人的心。村里年轻人通过村史馆了解了村庄过去的故事,增添了服务家乡的信心。(钱玺勇 记者 郝欣)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