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巴桑在厂房内指导工人制作“泽帖尔”。记者 刘枫 通讯员 益西旺姆 摄
取毛、清洗、梳理、晾晒、初捻、细捻、拉线、卷轴……制成一件“泽帖尔”毛纺围巾需要经过18道纯手工工序。而这道道考究的工序也使其成为广受市场青睐的优秀毛纺产品。
在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哗叽合作社”)是一家享誉当地,以专业生产“泽帖尔”纺织品为特色,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工艺传承、扶难助困于一体的民族特色产业基地。
“泽帖尔”即泽当绒毛哗叽纺织产品,发源于公元641年的吐蕃时期,是文成公主将中原纺织技术带到西藏后,与本地氆氇纺织工艺联袂融合的文化精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是藏族传统羊毛织品中的“贵族”,因质地柔软、持久耐用、纹路清晰、清洗不变形等优点享誉西藏,也因其技术难度大、生产周期长、工艺复杂而稀缺。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哗叽合作社的新老艺人交替传承与改进,将“泽帖尔”这一古老纺织技艺与现代纺织工艺相结合,赋予传统民族文化以产业创新驱动力,成功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与文化传承功能的共赢同辉。
“泽帖尔”传统纺织技艺一度濒临灭绝。2008年,在各级党委、政府振兴非遗文化、推动传统技艺实现增值发展的政策支持下,非遗传承人巴桑组织7名农牧民,向泽当居委会5名老人学习手艺,组建了乃东哗叽合作社,开始生产制作毛纺产品。随后几年,他们的产品因质量佳、款式好、编织技艺出众,逐渐有了一定名气,打开了销路。
为了更好传承古老技艺,提升经济效益,2011年,哗叽合作社注册了“泽帖尔”商标,并与时俱进,逐步对其原材料、纺织染色等工艺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改进,从而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勃勃生机,成为群众编织幸福生活的独门绝活。
进入新时代,哗叽合作社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方式、拓展合作渠道和销售网络,成为区内民族手工业领域实现创新发展的优秀案例。
合作社2013年与北京朗姿集团合作成立了西藏哗叽服饰有限公司,为企业发展注入先进管理基因;2019年与北京服装学院联袂,设计推出具有当代时尚元素的“雅鲁藏布”藏装系列服饰70套,并推向市场。与此同时,还连续多年参与区内外博览会、文化周、服饰秀、品牌节等展示展销活动,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一步步将“泽帖尔”产品推向全区、全国乃至全世界。
2016年,为进一步帮助这一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乃东区将哗叽合作社纳入“十三五”精准扶贫产业项目,整合各类支持资金2552万元,企业又自筹298万元,在山南市经开区新建了厂区,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拓展了销售、提高了生产率。
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哗叽合作社负责人巴桑说:“这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和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泽帖尔’传统毛纺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围巾到服饰,加入了许多受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元素,目前有上百种产品,售价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市场反响良好。合作社在尼泊尔以及拉萨、昌都、成都、西宁、甘南、香格里拉等地都设立了直销店,还通过电商渠道,在京东等线上平台建立销售网络,实现了快速发展。”
做大产业“蛋糕”,不仅促进了企业发展,还带动了越来越多普通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2020年,哗叽合作社总产值达860万元,实现利润240余万元,直接吸纳稳定就业人员132人,人均增收3.2万元,间接从业和延伸产业经营项目带动周边群众4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
“哗叽合作社现在是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越来越好,我们有责任帮助更多群众靠双手勤劳致富。”“草根”起家的巴桑,深谙企业发展受之于民,也要惠之于民的道理。他说,合作社从建立之初,就致力于带动群众增收。
“十三五”期间,哗叽合作社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以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为目标,吸纳了大量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残疾人、大学生等实现就业。
不仅如此,哗叽还创办职业技能培训点,面向社会免费开展纺织技术就业培训;开展公益帮扶活动,资助困难学生和病患,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134万元,真正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人就业,全家增收。哗叽合作社员工巴桑次仁说:“在这里,我们‘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实现稳定就业,还有师傅带,教我们熟练掌握‘泽帖尔’编织技术,每月平均能拿到4500元工资,我们都很知足。”
2015年,“泽帖尔”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2017年至2020年,“泽帖尔”品牌商标连续四年荣膺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商标金奖;2021年5月,“泽帖尔”纺织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项荣誉见证了“泽帖尔”与哗叽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以服装服饰为媒、以创新发展为器,乃东哗叽合作社是西藏民族特色产业稳健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在推动现代纺织产业与“泽帖尔”传统技艺融合发展的路上正行远自迩、臻于至善。(记者:? 刘枫)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