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批复我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市作为全省大宗道地药材主产区,按照全省推动“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的部署,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以打造“中国药都”和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为目标,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基本思路,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潜力,开展先行先试,推动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交易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为全面提升发展水平、推动综合试验区建设守正创新、大胆探索。
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提成效
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为顺应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趋势,定西市进一步理顺中医药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在机构改革中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管理机构,负责全市中医药产业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综合服务工作。同时,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统筹调度,组建了推动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任务的市县工作专班,形成了各部门和各县区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先后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市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推进中药材交易市场发展平台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中医事业发展的意见》《定西市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定西市中药产业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定西市中医事业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为全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政策保障。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开展配方颗粒生产加工企业试点,将当归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党参、黄芪开展药食同源试点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为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模种植推动中药材稳量提质
定西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中有升,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82.6万亩,比2016年扩大了22%,总产量36.07万吨,中药材种植业实现产值40亿元。其中,当归、党参、黄芪3个主栽品种分别达到47万亩、40万亩、42万亩,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72%。通渭县从2017年开始引种金银花,到202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万亩以上,形成了以岷县当归、陇西黄芪、渭源党参为主的三个道地优势品种和通渭县金银花为主的特色品种种植带。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道地药材种植标准化推广工程,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模式,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从2016年的54%提高到2020年的79%,增长了25个百分点。制定颁布中药材地方标准40项,成功选育出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新品种15个,引进和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120多个,推广仿野生种植630亩,试验研究了10个大宗品种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建立种子种苗基地16万亩,主产区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加快推进生产加工转型升级发展
为推进全市中医药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改变以往只生产交易中药材原料,产品附加值低、工业链条短的现状,实现由中药材大市向中医药强市蜕变,定西市首先从增强科技支撑做起,通过实施“科技兴药”发展战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请进企业落户定西、延链补链。先后与国内3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组建成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实施科技合作项目80余项,在研新药4项,取得科技成果172项,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企业申报国家专利共计110件。其中,授权专利55件。目前,全市共有中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型企业6家,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先进技术支撑了产品研发,产品创新支撑了企业升级。
借助“国字号”平台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广州医药集团、中国中药、天津红日药业、天士力药业、奇正藏药、康美药业等知名中医药企业落户定西,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引入了新理念,增添了新动能。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74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户,规模以上企业29户,共有药品制剂企业6户,药品批准文号339个,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42亿元。中医药产品已拓展到中药饮片、中成药、配方颗粒、中药制剂、提取物、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呈多元化、高值化发展态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中药工业转型升级迈出了新步伐。
加速扩容增量提高仓储交易能力
定西市借助“天然药库”地利优势,积极扶持现有仓储企业采用辐照灭菌、低温干燥、红外线干燥、低温充氮技术等先进储存技术和建筑新材料,对传统仓储库进行改造扩容。同时,积极争取中国中药集团等现代仓储物流企业落户。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在首阳镇建立了4.5万平方米高架智能立体库、“智能云仓”,运营及交收分布遍及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一座座仓库里不仅储满了当归、黄芪等地产药材,而且还储存了大量川芎、白术、白芍等诸多南方品种,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品种320多个。
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定西已形成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陇西文峰中药材市场、渭源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渭源会川中药材综合市场和岷县当归城交易中心5个规模较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年交易额约210亿元。全市开设网店1800多家,通过网络外销各类中药材产品4.1亿元。其中,陇西已初步发展成为大宗道地药材的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充分发挥着带动中药材种植、稳定中药材价格、聚集市场要素的功能。
打造品牌彰显道地中药材地域特色
为充分挖掘定西道地中药材资源潜力,让当地优质中医药产品更好、更广地服务全生命周期健康,全市紧抓试验区建设政策机遇,尽心竭力提升中医药特色产品质量,以质量成就知名度,在中药材方面注册商标31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
陇西县被原国家质监总局命名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岷县被原国家质监总局审批为出口当归种植示范区,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六个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陇西千金药材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获得2018年度甘肃名牌产品企业,陇西保和堂药业等7户企业(合作社)通过当归、黄芪、党参道地药材认定,并将这些知名产品进行全方位展示推介,让定西中药品牌走向全国、跨出国门。
延伸服务加速推动中医药振兴
市县乡三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中医医院,11所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药管理科、中医科和标准化中药房。建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中医综合治疗区或中医馆(国医堂)111个,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4个。组建全市中医“专家联盟”,选树评选省级名中医7名、市级名中医58名、省级基层名中医30名、省市级乡村名中医34名、甘肃中医世家3位,建立国医大师和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4个。全市6个县区创建为国家、省级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县区,3个综合医院创建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定西市被命名为“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大力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成陇西县中医药康养一条街、陇西县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中心、漳县遮阳山景区旅游康养服务区、通渭温泉疗养中心等一批中医药康养基地。在全市所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康养科”,提供中医健康养生服务,市县中医院全面推广药膳服务。创排的秦剧《渭水医魂》获“敦煌文艺奖”,秦剧《李时珍传奇》等荣获2021年第六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剧目奖。通过中医药事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以医养、药养、食养、体养、住养、游养、水养、文养“八养”为主要内容的定西特色康养产业。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以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党参为主的“定西方剂”疗效独特,受到广泛认可。
承载“千年药乡”历史,憧憬“中国药都”未来。“十四五”期间,定西市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原则,以先行先试、转型升级、开放融合为基本战略,着力打造“一都一区三基地”(即建设中国药都,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打造国家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种质资源基地、国家中药原料药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力争建成西部乃至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地,实现由中药材资源大市向中医药强市的全面蜕变。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