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农民工网!
当前位置:

市农技中心: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

2021-07-24 06:02:46渭南市农业农村局佚名我要评论(0条)

  

  小麦条锈病也叫“黄疸”,是远距离随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具有发生广、发展快、危害重的特点,对小麦可造成毁灭性灾害,一般减产20-30%,流行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一、发病症状

  条锈病在小麦叶片、茎秆及穗部的颖壳、麦芒等部位都可发病。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形成很多鲜黄色小长条形病斑,与叶脉平行排列成虚线状,像缝纫机轧线,病斑上的黄粉易脱落,易粘附在身体和衣服上,发病后期叶片表皮破裂,干枯死亡。

  二、流行条件

  条锈病在小麦秋苗期、返青至穗期发病,以菌丝或黄色夏孢子在小麦叶片内越冬,春季旬均温上升2-3℃,越冬菌丝开始产生黄色夏孢子,进行下一代侵染,侵入最适温度7-13℃,发展最适温度13-16℃,4-6天繁殖一代。每繁殖一代,病情可扩大几百倍。春季降雨多,万分之一的病叶就可能引起大流行,一次大流行可引起数几百公里的小麦突然全面发病,造成严重产量损失。

  三、防治方法

  条锈病防治的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要治早治小,控前保后。要 “发现一点,防治一片”,一旦发现发病,要及时打药控制,而且要连同周边小麦田进行统一防治,重发田块可间隔5-7天再喷一次。防治可每亩选用20%三唑酮乳油60~8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43%戊唑醇悬浮剂15-20克、或25%丙环唑乳油25~30毫升、或5%己唑醇悬浮剂30~40毫升、或30%醚菌酯悬浮剂50~70克喷施。注意配药要二次稀释,喷雾要均匀细致,植保无人机亩喷药液量要大于1升。

  小麦抽穗期,可结合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其它病虫一并防治,采用上述杀菌剂与吡虫啉、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以及芸苔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混合喷雾的“一喷三防”技术,达到一次喷药同时治虫、防病、防早衰、防干热风的效果。

  


原文链接:http://nyncj.weinan.gov.cn/view/26935
评  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表  情:
*内  容: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人才库| 农网大全|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