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中国农民工网!
当前位置:

虾稻共作 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

2013-10-17 09:43:01我要评论(0条)


    在日前结束的“虾稻共作”技术操作规程审定会上,王武称“北蟹南虾”是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最大收获,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把养虾与种稻二者有机结合,通过“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既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又鼓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又提高了龙虾和水稻的品质;既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又使生态效益获得科学保护。
    “虾稻共作”在潜江不是什么新鲜事。自2004年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褚红云等首创“虾稻连作”以来,他们就掌握在稻田里专门开辟一片水域用来养虾,请来龙虾和水稻做“邻居”的技术。然后通过提高插秧密度,适时弥补养虾占地的损失。在龙虾丰收的同时,水稻的产量也在增长。而且由于“虾稻共作”不能用化肥农药,“虾田大米”打出“无公害”牌,身价倍增。
    “虾稻连作”起步10多年来,种养模式在潜江逐步升级,再由“虾稻共生”发展为如今的“虾稻共作”。
    “虾稻共作”要求“巧种地”和“巧用水”。在每年中稻插秧前先挖好沟,当把龙虾放入稻田就直接落入沟里,落沟后龙虾就可以在里面循环生长,以便二者和谐共生。白鹭湖社凌口龙虾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丙雄说:“插秧后我们就可以回到沟里去捕捞,效益一直延续到9月份,经济收入相当可观。”
    “虾稻共作”推广后,潜江农民又不断探索,衍生了池塘养虾和“油虾鱼”、“虾鳅稻”、“鱼虾蟹”、“虾蟹稻”、“虾蟹鳜”等多样化延展养殖模式,得到了超值的回报。去年,该市龙虾养殖基地基地已达22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突破2万亩,全额向欧美出口年均创汇近1亿美元,养殖规模、加工能力、能力出口创汇连续4年均居全国之首。
相关阅读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人才库| 农网大全|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