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杨颢和张雨佳都是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人,没有选择做白领而是选择当农夫。去年,他们向亲戚借来30多万元种起了草莓。半年时间,他们已有17亩草莓地,人也从青涩的孩子成长为踏实的农夫,除了精神上的充实,他们的干劲让父母感到欣慰和高兴。
杨颢介绍,“我叔叔种草莓发家致富了,现在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我想像他一样,于是就和好朋友张雨佳种起了草莓”。
去年7月,两人租下沙坪坝区西永镇附近一块荒地,“这块地的租金是每亩1700多元/年,我们的钱只够租几亩,当时我们就想多种点,心一横,便开始向亲朋借钱”,杨颢和张雨佳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家境并不富裕。“让我们感动的是,父母都很支持,拿出老本凑了10万元让我们垦荒”。最后,两人又向各自亲戚借来20多万元,才算有了一点开荒的底气。
去年10月,6万多株草莓育苗从浙江空运过来,“当时遇到连续降雨,正是栽种的好时机”,杨颢说,他们雇了十几个人开始栽种育苗。
谁知,大雨过后连晴了十多天,“草莓性喜凉爽,不耐高温干旱,连晴十几天,我们每天凌晨3点就开始浇水,但还是死掉了一万株育苗”,杨颢心疼地回忆说,每株草莓育苗的成本在两元左右,死了近一万株,相当于损失了两万元。“后来我们又赶紧补充了一万多株,总共损失超过4万元”。
“这不是玩QQ农场游戏,作物枯萎了除去可以再来。钱是借来的,种植草莓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事业了,而是我们对两个家庭的责任”,张雨佳说。
今年1月,种植的草莓迎来了一个花期,并结下了红彤彤的果实。杨颢与张雨佳邀请父母到农场一同见证他们的硕果。杨颢说:“由于土质原因,第一季的果实还不够好,所以不打算卖出去”。
如今,草莓第二个花期已经到来,20多个草莓大棚内开满了雪白的花朵,有一些还结出了青绿色的小草莓。杨颢说:“等到3月份,棚内的草莓就成熟了,我们打算开放农场,让大家自己来采摘。按市场价算起来,我们大棚内的草莓至少可以赚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