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农民工网!
当前位置:

中共亳州市委 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1-07-23 22:24:07亳州市农业农村局佚名我要评论(0条)

  (2019年4月29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

  (一)牢牢把握“三农”工作总要求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二)精心研究“三农”工作硬任务

  要聚力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粮食产量,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增收致富。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优化升级农村电商,支持乡村就业创业。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添乡村发展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要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

  二、对标亳州实际,突出重点任务落实

  (一)切实抓好脱贫攻坚与农民增收工作

  1.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确保2019年3.7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突出脱贫攻坚主攻方向,坚持现行标准,全面排查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强化攻坚举措,全面推进“四送四通”直通车扶贫。压实攻坚责任,深入实施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和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工程,深化定点扶贫和社会扶贫。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巩固整改成果,推动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构建防范返贫、稳定脱贫的有效机制。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2.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95亿斤左右。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89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769万亩。各县区要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市完成省下达我市390万亩建设任务。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结合起来,与土地复垦整理结合起来,与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结合起来。加强60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373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

  3.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实施“安徽好粮油”行动计划,发展优质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加强优质专用小麦、高产高蛋白大豆、优质专用玉米等粮食基地建设。力争2020年全市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30万亩。围绕亳州中药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力争2020年全市中药材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积极发展养生蔬菜、特色蔬果,每年新增设施蔬果基地面积4万亩,每年新增市级以上蔬果标准园10个,力争到2020年蔬果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力争2020年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保护生猪基础产能,推行养殖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实施产业+科技+金融行动。加快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扩大中药材、苔干等脱水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出口。

  4.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到2020年,培育39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实施品牌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小麦、大豆、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2019年、2020年力争每年新增农业“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2个,新创涉农驰名商标1个。

  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工程,力争201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达到2.3:1,2020年达到2.4:1。支持供销、农垦、粮食收储、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务。到2020年,以托管服务为主的农业生产^***务组织力争达到1300个以上。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力争到2020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达到900万人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2019年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400个以上,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40亿元,2020年达到50亿元。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推广应用“互联网+服务”模式,加强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6.促进农民多元增收。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大力提升各县区开发区效率效益。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建设,吸纳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到2020年全市建设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4个。落实农民增收县区长负责制。2019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9%左右,到2020年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二)着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1.强化规划管理。县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到2020年底以县区为单位完成乡村规划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科学划定村庄类型,进一步确定乡村布局体系。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体现亳州风格,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既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又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2.切实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以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完成自然村改厕32.6万户;实现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在建成和拟建的579个中心村中,着力打造109个基础设施健全、环境整洁优美、村容村貌良好、生态宜居的示范村,培育36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重点示范村,推评出100户最美庭院或“十星清洁户”。加快完善农村进村(庄)道路两侧路肩、道路绿化和沟涵配套治理、环卫保洁等,实现路畅、村绿、沟净、景美。探索建立各级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村民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担机制。落实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补助政策。市级预算内投资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允许县级按规定统筹整合相关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绝不做表面文章。

  3.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强农村“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到2020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19年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1200公里,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逐步实现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危房改造任务。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明确各方管护责任,鼓励各地将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4.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统筹实施乡镇卫生院补短板工程,力争两年内达到国家颁布的基本标准。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9%。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抚安置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体育资源,到2020年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5%。加快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提升省级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县区作业能力。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推动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5.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抓好蒙城县畜禽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逐步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2019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3%以上、91%以上,2020年分别达到85%以上、92%以上。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建成一批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实施古树名木复壮和救护工程,到2020年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1.5%,湿地保有量达到43万亩。

  (三)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1.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9年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50万亩。大力培育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家庭农场,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到2020年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30个、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100个。大力培育农机、植保、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服务的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机作业托管服务,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生产相促进、互提升。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2020年耕地流转率再提升1个百分点。完善基层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机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市、县区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压实县区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巩固“大棚房”问题整治成果。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省域内调剂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市域内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

  3.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9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改革范围。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推进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落实集体经济组织特殊法人地位。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2019年力争全市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70%。

  4.深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认真总结推广改革经验模式,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继续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村实施“三变”改革,2019年全市开展改革的村达到40%以上,2020年力争达到50%。引导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实施“三变”改革,有效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5.落实好国家各项农业补贴政策。推进“劝耕贷”提质、放量、增效。实施好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开展各类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工作。落实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涉农贷款总量持续增加,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四)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大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力度。建立健全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2020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县、村级一站式服务大厅全覆盖,84.3%的村建成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站)。统筹乡镇站所改革,强化乡镇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乡镇有队伍、有资源为农服务。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程,到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比重达到8%。

  2.完善乡村治理。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体作用。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积极创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示范点,到2020年全市所有村普遍制定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实现村法治学校、法治宣传栏全覆盖。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2020年,建成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文明村镇,到2020年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提高至50%以上。深入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厚德亳州”主题实践活动,挖掘和树立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典型,推进道德实践工程,开展好邻居、好儿女、好婿媳、好公婆评选和寻找“最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开展“五级好人”评选活动。支持建设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4.建设平安乡村。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地区的渗透。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向基层延伸,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整合配优基层一线平安建设力量,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农村社区。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大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到2020年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确保联网共享。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深化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化农村社区警务和“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工作,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三、健全“三农”工作机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一)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完善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机制,细化工作职责,严格督查考核。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认真落实省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意见。县区委书记是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必须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三农”工作上。各地各部门要对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抓紧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出台硬举措,推动硬落实,确保2020年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各级党政班子。各县区要有党委副书记或常委分管“三农”工作。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县区政府要统筹安排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研究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建立“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落实关爱激励政策。引导教育“三农”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求真务实精神,密切与群众联系,加深对农民感情。大力弘扬沈浩精神,做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在全市村干部中深入开展“强培训、遍走访、亮承诺、抓落实、树典型”活动。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清理规范各类检查评比、考核督导事项,切实解决基层疲于迎评迎检问题,让基层干部把精力集中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来。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等。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加强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建设。开展全市优秀乡土人才遴选活动,按照有关规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落实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的政策意见。

  (四)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通过民办公助、筹资筹劳、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村集体和农民自主组织实施或参与直接受益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公共事务。加强对农民筹资筹劳的使用监管,防止增加农民负担。创新农村建设管理方式细化落实村庄建设项目简易审批办法,规范和缩小招投标适用范围,让农民更多参与并从中获益。

  当前亳州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生态农业强市跨越的关键阶段,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求迫切,必须久久为功、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作出新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xxgk.bozhou.gov.cn/XxgkContent/show/1610722.html
评  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表  情:
*内  容: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人才库| 农网大全|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