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提出的气候智慧型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一种既能保持农业生产能力,又能实现固碳减排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发展新模式,概括为八个字“固碳、减排、稳粮、增收”。
有研究表明,过去5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85℃,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今天,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遭遇。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用仅占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与此同时,作为遭受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兼顾到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兼顾到近6亿中国农民的生计与发展,兼顾到在《巴黎协定》框架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承诺、担当与责任,兼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方略与现实成效?寻找一种既能保持农业发展和生产能力,又能实现固碳减排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发展新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气候智慧型农业充分考虑了应对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挑战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复杂性,提出通过发展技术,改善政策和投资环境,实现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粮食安全、资源高效、经济合理、固碳减排。
2013年原农业部与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等机构接触,谋划设立“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2014年在财政部支持下,原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完成了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管理机构,并正式签订相关协议;2015年“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正式实施。该项目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系统,在主产区安徽和河南建立10万亩示范区,开展“小麦—水稻”和“小麦—玉米”生产减排增碳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配套政策的创新与应用、公众知识的拓展与提升等活动,提高化肥、农药、灌溉水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和农机作业效率,减少作物系统碳排放,增加农田土壤碳储量。
“气候智慧型农业”与我们熟悉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相比,最大的不同应该是突出了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应对等核心内涵,总体目标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造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具体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目标上追求共赢,针对粮食安全、农业发展、气候变化三者错综复杂的挑战与矛盾,建立相应的应对策略,构建有弹性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创建协同效应和实现共赢;二是在实施上突出因地制宜,可以根据特定国情或特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确立相应的实施策略与技术模式,尤其要重视农户生计改善;三是在机制上强调利益协调,注重各行业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协调部门关系和各方利益,在满足不同利益的取舍上有相应决策;四是在路径上依靠制度创新,努力通过政策、金融投资和管理制度优化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气候变化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当前,绿色理念正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反复强调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要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理念总体上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的需求,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意义重大,有现实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