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数字媒体高度发达,已经从城市向乡村地区蔓延。无论在家务农的还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都不可避免地以社交媒体为自己消磨时间的方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媒介素养的缺失容易让农民朋友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中失去辨别的能力,进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5471万;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较2020年3月提升9.7个百分点。由此不难看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和总体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侧面反映出了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提升农民朋友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必要,更是社会发展的诉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乎乡村振兴总要求中的“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更关乎缩小城乡差距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标。中国大陆的乡村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他们的“三观”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他们的媒介素养,并可以反作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发挥正面影响、削弱或者抵制负面影响,是媒介素养研究学者和三农工作者的使命。
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McLuhan,M)就曾指出,“生活在媒介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中,人们必须学会生存”。这体现出媒介素养对于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的重要性。法国学者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在其《普通媒介学教程》中创造性提出“媒介域”概念。他认为,媒介域是一个信息和人的传递和运输环境,包括与其相对应的知识加工方法和扩散方法。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如何使用媒介,或者是否具备获取信息(知识)以及加工、扩散的能力都成为媒介素养能力指标中的一部分。
提升农民媒介素养可更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政府部门联合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民新媒体使用的培训和对信息源辨别的科普等,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让新媒体更好地在农村地区得到科学应用。教会农民朋友如何正确使用媒介、辨别消息来源,尤其是事关政治稳定、健康传播等信息,可以从源头上助力实现乡村地区的“治理有效”。
提升农民媒介素养可更好帮助他们从社交媒体获取有效就业信息。获取信息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部分。谁获取更多信息,谁就能在一个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机会。当前,“抖音”“快手”“今日头条”以及群体微信群成为农民朋友尤其是以“95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以及返乡就业创业农民的日常娱乐生活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加强他们对于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培训,以及对微信群内传播信息真实性的辨别,可以助力农民朋友更高质量择业就业。
提升农民媒介素养可更好提升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从而改善农民在网络上“失语”现象。长期以来,在一切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如洪灾、地震等,乡村地区成了重大“失语”区。在城市,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利用各种媒介求助、扩散需求,而乡村地区的农民由于获取信息能力弱、与新媒体绝缘或不会利用新媒体导致失去了很多机会。社交媒体在乡村地区的发展给予了农民接触新媒体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可以提升他们在网络空间的表达权和参与权,进而让乡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一道,在网络空间共存,也让社会对乡村地区有更真实、更客观的认知。
作者:王壹(系农民日报社记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开(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