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校长:一号文件突出亮点是全面增加对三农的财政投入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公布。《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2004以来就“三农”问题连续发出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2009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部署。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
一号文件突出亮点是全面增加对三农的财政投入
首先,柯炳生说,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背景下出台的。这个一号文件全面体现和落实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其次,今年的一号文件,与前5个一号文件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上是一脉相承的。与往年相比较,今年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是全面增加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包括增加了各种补贴的范围和强度,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在一些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不少新的体制创新,例如,取消了中西部地区农村有关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要求,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鼓励省直管县体制,在土地制度方面,重申了三中全会提出的“长久不变”思想和土地流转中的三个“不得”,等等。
危机对三农是机遇,三农将继续发挥着应对和化解危机的关键作用
柯炳生表示,党中央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加以强调,除了三农本身的重要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三农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和基础性作用。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如果不是农业连年增产,粮食连续5年大丰收,如果不是农民收入持续较高幅度增长,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就会严峻的多,社会稳定的形势也会严峻的多。
柯炳生认为,应对和化解这次危机,三农将继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稳粮,就是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的稳定供给,这直接关系到物价水平和社会稳定问题;增收,既是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要求;强基础,就是要打好三农工作的基础,包括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稳粮和增收的保障条件,同时三农工作本身就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迫切需要加强;重民生,就是要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民生问题,大量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这对拉动当前的内需和对经济社会的持久稳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如果说这场危机对三农是一个机遇的话,那就是使得社会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使得增加三农投入有了更好的动力和社会共识”, 柯炳生说。
补贴政策和价格政策日益透明简化,农民的信任度日益增大
柯炳生说,由于落实补贴政策和价格政策的财政资金以中央财政为主,具有充分的保障。因此,这些政策这些年来一直执行得很好。农民们对这两大方面的政策非常拥护,并且已经由当初的半信半疑、将信将疑转变为很托底信任了。尤其是近年来,补贴的支付程序和方式日益透明简化,价格政策也提前进行了安民告示,因此,农民们的信任度是非常之高的。当然,无论是补贴政策还是保护价政策,都有一个不断提高强度的问题。
柯炳生表示,由于农资涨价,农民还是希望补贴政策能够不断提高幅度的。在一些发达地区,目前的补贴与价格支持水平仍然缺乏足够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刺激农民增加生产的作用。
省直管县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 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或者城乡一体化
柯炳生表示,省直管县,属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与三农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县域经济是连接城乡最直接的纽带,县域经济发达了,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或者城乡一体化;而省直管县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具体原因包括:一、提高办事效率,现在的市级,实际上没有太多权力,在很多方面扮演一个中转站的作用。二、减少城市对县乃至农村财力的抽取。三、方便省里直接在财政上给予弱县支持。四、在实际中最突出的,可能是控制市级城市发展对土地的过量侵占。
当然,柯炳生表示,此外可能还有一些重要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有待于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