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农民工网!
当前位置:

陈晓华:弘扬农耕文化 发展现代农业

1970-01-01 08:33:29我要评论(0条)

  

  9月21日,在农业部、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商务厅、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甘肃庆阳隆重举行。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讲话时说,中国的农耕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铸就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特别是铸就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理想。和谐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支撑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陈晓华指出,昨天和今天一脉相承,农耕文化所形成的理念、思想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精神内核。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都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

  陈晓华强调,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要充分认识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地位,充分理解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密切关系,特别要把和谐理念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上,体现在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指导方针上,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在农耕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中国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论坛、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陕甘边根据地与中国革命学术研讨会、农耕文化历史展和现代农业成果展、中国·庆阳周祖祭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发展成就图片展览、2009中国庆阳红歌演唱会等系列活动。

  据了解,庆阳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祖孙三代在这里积极发展农业,不断探索并改进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进行精耕细作。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庆阳先民们事农桑,务耕作,重农务本,民风敦厚,逐渐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农耕文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阴阳”,对人们认识自然、指导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农耕文化在庆阳代代传承,生机勃勃,香包、陇绣、皮影、剪纸、陇东民歌等凝聚了农耕文化精华,传统手工艺通过口传心授,正以产业化形式广为传播,成为庆阳经济新的增长点。(作者:梁宝忠)


 

评  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表  情:
*内  容: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人才库| 农网大全|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