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前30年靠政策,以后30年靠科技。”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日前参加政协农业联组会议时说。他在会后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进一步表示,国家未来将更重视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的合作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使这些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直接的生产力。
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靠科学
牛盾副部长在会上表示,现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过去30年我国在农业、农村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使得农产品供给平衡。最主要的是,由坚持了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他指出,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业发展进入了第二次飞跃,未来30年或更长时间,农业发展要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以及农业的合作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以此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将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的主要方针和指导思想。”
在会后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牛盾指出,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农村工作实际上是农村经济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他透露,接下来中央将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制度的设计和制定工作,其中包括投入更科学、分配更科学、区域布局更合理等方面。不过牛盾也强调,在农业经营方式上要守住两条红线:一是不能搞土地私有化,要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过的”;二是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变,但要发展大农业,在18亿亩耕地的基础上,利用好60亿亩草原发展畜牧业,还要依靠林业、渔业等。
科研投入四个重点领域
牛盾表示,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这些都是潜在的生产力,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农业部重视农业知识创新,但更重视农业技术创新,因为这能解决生产中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能马上在农业战场上发挥重大的作用,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在讨论会上,有部分来自科研单位的委员抱怨整天疲于“跑项目”,难以静心做研究,牛盾表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工作指导和监管监督等来扭转。他也透露了农业部未来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的问题,这将是考虑资金重点投入的领域,并会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设立项目,把项目指南全部上网,希望科研单位有针对性的申报,这样,国家、科研单位和专家个人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提高农村科技水平的前沿阵地。牛盾表示,在这方面我国在世界上做的是较好的--在县以下我们有70多万个农业科技推广站,地、市、省和中央有10多万个,号称百万大军。不过他也表示,总的形势时好时坏,现在最主要的困难是:自身能力建设和外部条件建设。谈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牛盾认为,要想办法做到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不能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必须的补贴和场所要到位。
城镇化要反对“造城”运动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寄望城镇化,将其上升至“战略着眼点”,定位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牛盾对此明确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发展小城镇不能是一场新的“造城”运动。
“城市的概念要有准确的认识,城市的建设不是你想建一个就能垒一个出来的,要搞清楚是先有城还是先有市。我认为是现有市后有城,要尊重市场的力量和市场的机制。应该在哪里建立城市,从政府来讲应该有个规划。”牛盾说。他指出,小城镇有很多的目标,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把农村8亿农民减少4亿,最好最后只剩一两亿农民。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牛盾副部长认为,把现有的县城建好就可以,这些县城是几百年、几千年的选择,如对县城进行扩建,全国2000座县城,每个城市增加30万人口全国就是6亿,40万就是 8亿,50万就是 10亿,另外还有400个地级市和三、四十个大中城市,因此可以设想这样的“中国式城市化”。到时农村留下来的人就可以实现规模化、节约化经营,就可以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就可以和世界上工业化的国家进行竞争。
另外,他从个人的角度认为,城市化的建设要政府创造条件,但不能当做政绩来做,那样的话城镇化的目的就跑偏了。不是城市建得大就好,不要搞亮化工程、美化工程等“面子活”,落脚点应该放在使最广大的人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让最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里去。(作者:李雨思)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