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农民工网!

稻花香里说丰年

2021-07-23 20:17:18营口市农业农村局佚名我要评论(0条)

  营口土壤肥沃、淡水资源丰富、光照温度适宜,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与资源优势。据史料记载,营口的水稻种植有900多年历史。清朝时期因其颗粒饱满、洁白光亮、口味纯正成为贡米。1949年,营口地区水田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730亩。

  新中国成立以来,朴实的农民们继续在广袤的稻田里劳作不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书写着一段又一段历史。“七一”前,记者分别采访了93岁的黄德俊、78岁的葛玉福和38岁的周启峰,听3位不同时期的党员讲述他们与水稻“打交道”的难忘岁月。

  “集体所有”力量大

  1960年,年仅32岁的黄德俊当上了大石桥市旗口镇腰屯村生产二队队长,带领70多名社员种植200多亩水稻。“那个时候属于集体所有制,种出来的粮食都要上交国家。大家每天天刚亮就去地里,晚上太阳落山之后才回家。”

  在黄德俊的记忆中,他带领的生产队一年到头没有清闲的时候。农忙时节,他们扎根水稻田,插秧,除草,灌水,面朝黑土背朝天,忙得不亦乐乎。“种水稻的每个步骤都有时间限制,得严格遵照时间来完成,否则就会影响年底收成。”每年进入10月份,田里的收成怎样都要牵动着黄德俊的心,“好的时候亩产能达到700多斤,差的时候亩产也就400多斤。”平常日子,黄德俊就带领大家沤草肥,补房檐,清河套。只要一声召唤,所有社员都同心协力齐上阵,“那个时候大队分发的化肥数量有限,我就组织大家打草沤肥,将这种农家肥作为水稻的主要养分来源,希望来年粮食能有个好收成。”

  1973年,黄德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变得更加忙碌了——社员家里房盖损坏,他帮忙修补;社员之间出现纠纷,他劝说调和。“大管天文地理,小管鸡毛蒜皮”说的就是生产队队长,“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时至今日,黄德俊依然能够清楚地表达出当时的内心想法。

  黄德俊所在的腰屯村生产大队分为4个小队,他带领的二队称得上是“工分冠军队”。无论是种植水稻还是其他农活,社员们都积极肯干,没有丝毫懈怠。每年1月份,社员们根据劳动工分领取相应的工资,“我们二队的工分每年都最多,社员开的工资也是最高的,最多的时候一个人能领到1000多元。”

  当年担任大石桥市旗口镇腰屯村生产三队队长,现年84岁的李鸿明告诉记者,黄俊德是一名“具有实干精神的带头人”。“他看得紧,抓得严,谁想偷懒不干活都不行。加上他平时铁面无私,干什么都冲在前头,所以他们小队的社员都信服他。”

  “包产到户”干劲足

  1979年,营口市开始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生产责任制,紧接着,有的地方开始推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到1980年末,建立各种生产责任制的生产队6166个。1983年,党中央发布《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即一号文件),营口市首先从种植业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隔近40年,回想起自家分得的10多亩水田,葛玉福眼中泛起一丝波澜。那一年秋天,他家的水稻丰收,看着金色稻浪翻滚就像看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那种欣喜仿佛就在昨天。“包产到户这个政策深受广大村民认可,各家都有水田,想怎么种自己说了算,粮食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数据证实了葛玉福的说法。1983年,营口市粮食总产量达到651480吨,比1982年增长了23%。

  1988年,44岁的葛玉福进入大石桥市沟沿镇八家子村村委会,主抓农业生产工作。虽然包产到户了,但农田水利建设涉及到每家每户。葛玉福组织村民挖沟,修道,灌渠,“我们修筑了长500米、宽30米的条田坝,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水涝,改善排水和灌溉、农田作业道路等生产条件。”进入4月份,葛玉福同其他村民一样,也要忙于耕种自家水田,“那个时候什么都是靠人工,插秧,除草,收割等,相对来说,效率比较低,但是收成还不错。”

  农闲时节,葛玉福将精力投入到村里的各项工作中。他待人和善、处事公正,每次与村民交流,他都会深入浅出地讲道理,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第二年,深受村民认可的葛玉福被推举为村委会主任。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营口引进了杂交水稻,在八家子村水田里搞试验。彼时的葛玉福已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年下来的确听到一个骄人成绩:杂交水稻亩产1200多斤,比常规水稻多出300多斤。”他说,因为各种原因,后来杂交水稻并没有广泛种植。

  1998年的一天,葛玉福无意中听说邻村有一个种植户即将种植“蟹田水稻”,他骑上自行车奔向对方家中请教。“种植水稻的时候把蟹苗放进田里,不打任何农药,利用螃蟹除掉田里的害虫,而螃蟹的排泄物能让田地更加肥沃。”回到家中,葛玉福开始尝试种植蟹田水稻,“如果效果好,能提高收益,我就带着其他村民一起种。”由于经验不足,他种植的蟹田水稻产量并不尽如人意。

  科技的日益发展,给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营口的水稻生产逐步走上了机械化之路——插秧机、喷药机、收割机等,“种植水稻的每个步骤都可以借助机械。”葛玉福说,相比于人工作业,使用机械的效率明显提高,“以插秧为例,人工插秧一天下来能插完一亩地就不错了,使用小型插秧机一天就能插完20多亩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村民背上行囊外出务工,村里开始出现水稻种植大户,葛玉福最多时承包了120多亩水田。

  “订单生产”科技强

  对于1983年出生的周启峰来说,2016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当选为大石桥市水源镇群力村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这一年,刚刚上任的他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时由于气候原因,加上工业和农业的用水量都很大,使得村里很多水田都出现干旱现象。”据他介绍,群力村有5000多亩水田,水田缺水带来较大影响,“一定要帮助村民解决干旱问题,争取把我们村的水田都打造成为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周启峰使出了浑身解数,到处“化缘”,争取上级支持,为村里购买了抗旱变压器,解决了3000多亩水田的干旱问题。

  也是在这一年,周启峰接触到了温室育苗大棚,新词汇“工厂化育苗”进入他的视野。“与一般育苗方法相比,温室大棚工厂化育苗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不仅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还可以缩短育苗周期。”还是在这一年,这位“80后”村干部的认知范围囊括了另一个新词汇——“托管服务”。育苗,插秧,洒药,收割等重要步骤都可以借助“家庭农场”或“农机合作社”来完成,村民种植水稻开始变得容易。

  2019年,周启峰帮助群力村引进了可以喷洒农药的无人机,“之前都是村民背着农药机,在水田里一边走一边洒农药。不仅费时费力,存在一定危险,还影响防治效果。”

  群力村所在的水源镇,有大约10万亩水田,水稻年产量约1.4亿斤,共有5家收购水稻的深加工企业。营口渤海米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魏方告诉记者,“我们每年与村民签订水稻收购协议,收割的水稻送到我们这里,验收合格之后按照市场价格支付给村民。” 在2019世界高端米业大会上,营口渤海米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越光大米”在400多家参展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银奖。

  从“十里稻花香”到“粒粒盘中餐”,营口水稻脱去金色的谷壳外衣,变成了饱满晶莹的营口大米。第二届“广交会”上我国出口的“第一粒”大米就是来自大石桥市水源镇,如何让“营口大米”重现昔日辉煌?成立“营口大米”协会和“营口大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营口大米”地理标志商标获得核准注册;推行“企业结联盟、联盟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大米生产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十年磨一剑,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动作终于让“营口大米”成为营口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网红经济的东风,营口的稻香正飘向全国,飘向世界。高频率、大平台的亮相曝光让“营口大米”快速“吸粉”,在京东、天猫商城等网络购物平台的销量迭创新高。去年,“营口大米”实现销售收入40多亿元。

  编后话

  三个人,三个时代。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记忆。相同的是,他们都谱写了营口农业的绚丽篇章,见证了水稻种植的发展历程,坚守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原文链接:http://nyncj.yingkou.gov.cn/001/20210709/8deb5c23-d151-4bed-821a-6a24e02d14e0.html
评  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表  情:
*内  容: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人才库| 农网大全|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