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绩单】
农业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千亿元大关,持续居全省首位。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市4425户1404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0个贫困村,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永泰县、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闽清县实现稳定脱贫;对口帮扶的定西市和固原市实现全面脱贫,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福州市成为全省唯一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的设区市。
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福州市于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在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排名第一。
一张张硕果累累的成绩单背后,是福州旗帜鲜明强化党的领导,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100年前,农业中国积贫积弱、千疮百孔。
100年后,中国农业生机勃勃、兴旺繁荣。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从脏乱破旧到美丽乡村,从外出谋生到返乡创业……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福州农业农村向着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迈出新步伐。
当农业产值的“时针”指向“首破千亿元”,当乡村振兴的“坐标”聚焦东海之滨,福州这名全省农业的“排头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
党建引领聚合力
基层党建由围绕型转向融入型
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福州市级文明村、福州市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谁曾想到,拥有这些荣誉的竟是曾经的革命老区村和贫困村。
今年3月,闽清县金沙镇墘面村驻村第一书记袁建新告别3年的驻村生涯,将收获的硕果留给他牵挂的土地,将致富的信念播撒进村民的心田。
3年前,市直机关32名党员干部到闽清、罗源、永泰的贫困村挂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3年来,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赢得民心,把岁月和青春植入广袤的农村大地,谱写出一曲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赞歌。
高位推动,筑牢红色堡垒。我市高规格成立了市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注重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2004年至今,全市累计实施六批干部驻村,先后选派3345人开展驻村工作。持续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我市实现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红色领航,乡村治理持续深化。我市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推动落实“红色领航工程”,引领各类组织、群团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涌现出长乐区“党组织+老人协会+其他互助组织”、福清市“党建引领、乡贤补位”治理架构等优秀治理经验。福清市高山镇、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等6个镇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有形有效覆盖不断升级。积极培育“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截至2020年我市共招聘“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逾千人。
践行初心使命,办好为民实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将党建引领贯穿工作始终,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出发,做实做深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以来,全市176个乡村振兴市级重点项目中,已开工166项,完成年度投资37.80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48.42%。
现代农业飞速发展
由传统小农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初夏的福州大地,稻浪滚滚,瓜果飘香,丰收的讯息写满山乡田野。在长乐区古槐镇的雪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温室大棚内,工人们忙着晚稻育秧。
一个个育秧盘被放上传送带,装土、配水、撒种等工序几分钟内就全部完成。
“与人工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不仅安全、快捷,而且出苗又齐又壮,每亩可增产100公斤。”雪美公司总经理李向雪说。
回望百年历史,福州农业迎来巨变。百年前的福州,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农民常常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粮”。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实现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
步入“十三五”,我市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先后出台促进粮食生产、“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进。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00.82亿元,是1949年的1266.8倍。
主要农产品产量呈倍数增长。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46.65万吨;蔬菜产量428.97万吨,规模居全省第一;肉蛋奶产量28.4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283.75万吨;水果、茶叶产量分别达89.92万吨、4.47万吨,约是建国初期的69.1倍、275.9倍。
农业生产集约高效。我市设施农业面积常年居全省首位,并带动设施食用菌、设施渔业、设施畜牧业发展,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逐步改变。数字农业赋能生产,全市累计建设9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和24个省级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光阳蛋业、星源农牧等一批国家畜禽养殖数字农业项目建设稳步实施。
特色农业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全市水产、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牧、花卉竹木等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其中水产、蔬菜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百亿元。2020年全市启动实施第一产业“双百双千”增产增效行动,以“企业带产业、产业带农户”为路径,坚持抓一产、接二产、连三产,2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产值519.96亿元。
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由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今年羊价好,收入比去年翻了几番,暑假准备带孩子出去旅游,开开眼界!”闽侯县大湖乡大湖村村民杨珍说,她从来没想到这么快能过上好日子,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几年前,杨珍因家人患病致贫。闽侯县驻村工作队主动上门帮扶,申请扶贫资金、找专家学技术……短短两年,帮助杨珍成长为村里有名的养羊大户。随着村民的纷纷加入,养羊产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回顾百年历程,无论从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到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还是从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了《关于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福州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水平逐年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农民收入节节攀升。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69元,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482倍。农民收入由单一的经营性收入逐步走向多元,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收潜力被不断挖掘,入股分红、土地租金、资产收益等不断丰盈着农民的“钱袋子”。
农民消费转型升级。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16元提高到2020年的17713元。“吃”从求饱转向讲究吃好;“住”从土坯房转向小楼房;“用”从传统“四大件”转向空调、电脑、小汽车。如今,大型超市已经开到福州的农村山乡,外出旅游和网购也成了农民的生活日常。
农村民生全面改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的状况得到大大改善。县级中小学布局规划基本完善,农村“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并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农村发展环境全面改善
由二元结构转向城乡融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走进闽清县塔庄镇坪街村,如画的田园风光似乎有些与众不同。原来,这里的村屋民居穿上了“新衣”、戴起了“美帽”——有的做了坡屋顶,有的用油漆粉饰,原本沉闷的山村顿时鲜亮起来。
“镇村专门请来建筑师团队,让我们的农房整治尽量做到‘不动筋骨肉,旧貌换新颜’。”坪街村党支部书记黄家斌说。
百年巨变,成就乡村“美丽画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福州市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乡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人居环境绘就美丽画卷。“十三五”期间,我市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9.32%,农村垃圾治理率达100%,农村污水治理管控率达91.42%,完成既有裸房整治2.7万栋,实施“村植千树”村庄绿化1366个村。
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成效初显。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初级版”全覆盖,并首先采用千分制考核办法,评定出64个中级版试点村和5个高级版试点村。评选出首届“福州市十大魅力乡村”,培育发展23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形成串点连线成片的格局。
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市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实现所有行政村通高速宽带,实现行政村电网改造、农户“一户一表”基本覆盖,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更加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新征程已经开启,福州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