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冬种以来,我市气象条件总体较好,土壤墒情为近年来最好,光温匹配好,小麦灌浆时间长。得益于人努力、天帮忙,我市夏粮喜获丰收。全市共种植小麦495.5万亩,比上年增加5.07万亩;单产365.71公斤,比上年增加3.30公斤;总产181.09万吨,位居全省第四,同比增加1.95%,高于全省平均0.28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六。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夏粮面积稳中有增。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市委农办第一时间下发通知,向县市、区分解下达年度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目标任务,加强调度,压实责任,确保完成年度粮食面积1243.5万亩、总产466万吨的目标任务,全市夏粮面积稳中有增,种植面积同比增加1.03%。成立市、县、乡三级“三夏”工作领导小组,县(市、区)农业部门成立“三夏”工作指导服务小组,分片包保乡镇,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落实。二是用力精准田管,作物苗情长势良好。狠抓麦油病虫草害防控、返青拔节肥追施、清沟沥水及防灾减灾等关键田管措施。全市小麦赤霉病防控总面积达1031.7万亩次,实现了两次防控全覆盖,小麦赤霉病平均病穗率仅0.86%,病粒率0.26%,防控效果明显。全市小麦一二类苗占比92%,油菜一二类苗占比85%,丰产群体结构合理。三是加大结构调整,优质化率明显提高。全市共落实优质专用小麦生产326.48万亩,同比增加25.6%,订单生产面积222.24万亩,同比增加11.12%。落实优质专用小麦整建制镇生产4个。落实万亩生产示范片71个,示范片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95.25万亩,实现总产77.66万吨。全市参与订单种植主体3752个,较上年增加17.4%;收购主体118个,较上年增加45.7%。全市优质专用订单小麦生产亩均增收53.19元、总增收1.182亿元,较上年分别增加17.7%、28.5%。四是狠抓农机服务,机收减损效果好。整合农机系统、生产厂家和农机经销商技术力量,成立农机应急服务队,深入抢收一线开展巡回服务、流动服务,切实做好农机作业保障。夏收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农机12.3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2.2万台(含跨区进入2700多台)、大中型拖拉机2.9万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0.5万台、烘干机1825台、水稻插秧机2.3万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0.5万台。在全市主要路口设立20多个跨区作业接待站和43个农机“抢收、助种、维修”应急服务队;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3000余张。制定了滁州市粮食作物机收获减损工作方案,于6月2日在定远县吴圩镇举办全国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安徽分赛区比赛,通过比赛在全市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入夏以来,全市共播种夏种农作物787.25万亩、同比增长4%,其中水稻641.35万亩。落实优质专用水稻生产面积511.7万亩,同比增加34.66%。落实5000亩以上优质专用水稻单品种规模化种植示范片29个,同比增加1个,示范片种植面积23.13万亩。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农业农村部“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要求,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奋力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