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农民工网!

古代岭南贡荔考

2021-08-03 18:15:27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佚名我要评论(0条)

  

  古代岭南即两广和海南岛是荔枝的原产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海南的霸王岭、广东廉江县的谢鞋山、广西的十万大山还有大片野生荔枝分布。古代文献也记载岭南的野生荔枝。不过野生荔枝是酸的,需要通过人工栽培才能变成甜的。汉代岭南栽培荔枝已见记载,而且作为贡品。最早作为岭南贡荔的是《西京杂记》记载:“南越王尉他,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但是南越国进贡的肯定是荔枝干或者是蜜渍荔枝而不是新鲜荔枝。最早记载新鲜荔枝到岭北的是《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纪》: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汝南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荐宗后,苟有伤害,岂忧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荔枝三日即变味,这样的做法不仅徒费民力,统治者也绝得不到鲜荔。汉武帝时,建上林苑,大批引进岭南果木,此事《三辅黄图》有记载。为了专门培育岭南来的荔枝树,还在上林苑中建了“扶荔宫”,司马相如《上林赋》用“煌煌扈扈,照耀巨野,”来形容荔枝林的盛况,他没有到过岭南,他对荔枝林的印象是来自西汉前期出使岭南的使者的口述。“扶荔宫”中的荔枝肯定不能成活,很快就死了。不过“扶荔宫”的确存在,扶荔宫等遗址,于陕西韩城芝川镇发现。(《考古》1961年第3期《陕西韩城芝川镇汉扶荔宫遗址的发现》)汉朝是岭南荔枝最早“鲜献”的时期。

  唐代是岭南贡荔“鲜献”的第二时期。关于唐代贡荔,有四川说、福建说、岭南说。前二说在唐代记载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有岭南说有。虽然三地相较,岭南距离长安最远,最没有可能。但贡荔的遴选不是以距离来决定的,而是以荔枝品种的优劣和帝王及其宠妃的喜好来决定。贡者优也,进贡的荔枝一定是优良品种。杨宝霖先生持唐代贡荔“岭南说”,他指出《新唐书·地理志》《国史补》《新唐书·杨贵妃传》《新唐书·礼乐志》《资治通鉴》所言,唐代贡荔为岭南所产(杨宝霖《岭南贡荔小考》,《古今农业》1990年1期)上述文献都指明杨贵妃时的贡荔来源地为岭南,唐诗中有不少吟咏岭南荔枝。

  

  大岭山百年古荔枝树(大岭山镇农林水务局供图)

  既然是“贡荔”,就一定是非常好的品种,大体是出自南海,也有可能是粤西南的高州一带。荔枝实生繁殖法会发生变异。增城、东莞一带的农民,在山地种植的荔枝称为“山枝”,为实生繁殖,果树变异之后,长高结实,可能是劣种,也可能是嘉种。如果是前者,就锯去留作砧木,如果是嘉种就作为接穗,用扦插或靠接的方法将嘉种接到砧木上,嫁接成功之后,一个新的品种就形成了。新品种的繁殖用博枝法。《广东新语·木语》记载:“荔支用博,博之法,当花发时,以其枝削去青皮寸许,傅之以土。子结后枝即生根。乃落之为栽。”此法方能保存荔枝品种。大约六朝时岭南人就掌握了博枝法。刘渊《吴都赋注》载:“荔枝树生山中,叶绿色,实正赤,肉肥,肌正白,味美。” 不注撰人的《异物志》记载:“荔枝为果多汁,味甘绝口,少酸,所以成其味。”这些有甜味的荔枝肯定是经过博枝法留存的良种。六朝时竺法真《登罗山疏》记载在罗浮山有荔枝品种,“其细核者,谓之焦核,荔枝之最珍也”,“焦核”是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岭南荔枝品种。唐代段公路《北户录》卷三记载的荔枝品种有梧州的早熟种,高州和潘州的无核种,稍后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还记载了焦核与蜡荔枝。焦核是六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是唐代才有的。品种的增加表明博枝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岭南贡荔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政治上的原因,唐玄宗宠杨贵妃,高力士等人则以贵妃喜好者进之以讨其欢心。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其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最,进九章银青阶,擢翼户部侍郎,天下风靡。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推测当时进贡的荔枝是用博枝法栽培成的盆栽荔枝,荔农在高大荔枝树待其刚开花时,即在强枝上环圈一层皮,在露出树身的枝干上包上泥土,再以茅草之类包扎,往包扎处浇水,过一段时间内环圈长出根,这时花开,将枝干上包扎处以上的部分锯下,在土地上挖坑将长出根的部分种下,待其花结成米粒时连土挖起,一棵带有小小荔枝粒的盆栽荔枝就成了。圈枝之后的荔枝树用木桶而不用瓦盆,因为木桶可以避免在运输途中摔破。运送的途中注意保护好果树和浇水,到了目的地时,原本发青的果实就长大成熟了。不过在操作时要计算好果实成熟时间与旅途花费的时间,必须在荔枝刚刚成熟时运到北方,时间过长和过短都不行。现代圈枝技术认为“随花驳,随果落”最好,荔枝开花的2-4月,是树体内部营养输送最活跃时期,带花圈枝比带果圈枝的效果好。唐代这种盆栽可能出自高州一带,因为《北户录》和《岭表录异》都说高州和潘州一带荔枝最佳,而且当时权倾朝廷的高力士是那一带的人,他向杨贵妃推荐的可能是他家乡的荔枝。运输的路线,清代吴应逵《岭南荔枝谱》卷五引清道光年间阮福的考证,认为唐代岭南贡荔的传送路线是:“由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楫之处,……”然后用马飞传到关中,一日可到,杨贵妃就可以吃到新鲜的岭南荔枝了。

  园艺学上将这种盆栽果叫做“树藏法”。虽然唐代文献记载岭南贡新鲜荔枝,上述“树藏法”还仅是推测。宋代则有直接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发远远超过粤西南,因此,宋代岭南贡荔出自广州应无疑问。这与宋代广州附近地区园艺业的空前发达有关。关于宋代广州附近荔枝生产盛况,记载也多。如“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全宋词》,李师中《菩萨蛮》)苏东坡初到惠州,写《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诗赞美荔枝,注解中说:“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苏轼集》,卷二十三,诗六十七首)宋代程师孟在广州为官,诗中有“几番身醉荔枝前”,以及“一等翠林无別水,四边惟有荔枝園。”六朝文献记载的“荔枝洲,上有荔枝,冬夏不凋。”(《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广州,468页下)估计宋时这里已经有生长多年的古荔。一说荔枝洲,“在南海东四十五里,周回五十里,刘氏创昌华苑子上。”(《舆地纪胜》,卷八十九,749页下)《舆地纪胜》又记载:“刘王墓,在郡东北二十里,漫山皆荔枝树。”(《舆地纪胜》,卷八十九,751页上)(方信孺《南海百咏·刘王墓》:刘王墓也,在郡之东北二十里,漫山皆荔子树。)刘王墓在番禺小谷围,已经为考古所证实。《太平寰宇记》记载的荔枝洲岛到《舆地纪胜》所载的刘王墓,则相当于《广东新语》中记载的从番禺大石直到增城、东莞的荔枝生产带。根据文献的记载这一生产带在宋代已经形成则无疑。增城是著名荔枝产地,宋人专门写《增城荔枝谱》,据说有荔枝上百种。荔枝品种上百或是夸张而已,在《增城荔枝谱》之前有北宋初郑熊的《广中荔枝谱》,记载品种也不过22种,元代大德《南海志》记载荔枝“今佳品多出增城”,品种17种。荔枝嘉种的增加说明博枝技术的娴熟。以广州地区荔枝生产之发达和博枝技术之先进,宋代贡荔出自这里也是很自然的事。

  对荔枝的保鲜方法,宋代人一直在研究。荔枝,宋人说“每岁贡入,常至冬春。”(北宋曾巩《福州拟贡荔枝状(并荔枝录)》)可见北宋时的贡荔是荔枝干。北宋时曾巩负责朝廷的贡品,他向皇帝报告:“至于岁贡,既干而致之,然顾以常品。其尤殊绝者,则抑于下土,使田夫野叟往往属厌,而大官不得之于陛下,陛下不得献之于宗庙两宫。”(北宋曾巩《福州拟贡荔枝状(并荔枝录)》)因此,宋代为了得到新鲜荔枝,重拾唐代时的树藏法。有北宋司马光《御沟赐果》为证:“南海荔枝来,别馆蒲萄成。匪颁浃下陈,捧拜同驩荣。置黍敢先食,览盘多未名。怀核待归种,复愁千歳生。”“怀核待归种,复愁千歳生”,显示吃的是新鲜荔枝,来自南海即广州。北宋末宋徽宗诗有“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思与近世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指的似乎是岭南荔枝。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也对此有记载:“苑囿最盛宣和末。所谓艮岳正门曰阳华,亦五戟,制同宸禁也。自阳华门入,则夹道荔枝八十株,当前椰实一株。有太湖石曰‘神运昭功’,高四十六尺,立其中,为亭以覆之。每召儒臣游览其间,则一执荔枝簿立石亭下,中使一人宣旨,人各赐若干,于是主者乃对簿按树以分赐,朱销而奏审焉。吾一日偶获侍从鲁公入,时许共赏椰实。一小登梯,就摘而剖之,诸人荔枝二枚,于是大梁师成者尽谔然”,显然是活的荔枝树,但要梯子才能摘荔枝,且树形较大,恐怕不是盆栽的小荔枝。而《铁围山丛谈》没有说这些荔枝是来自岭南或是福建。至于南宋时,临安城宫殿里进贡的盆栽荔枝可能更多,范成大《荔枝赋》记载宫内荔枝的流出:“绍兴丙子夏,有自行都饷贡余新荔子者,坐客称叹,穷山所未有。呼酒更酌,鼓琴以侑之,且为之赋。时为新安掾。”临安的新鲜荔枝可能来自岭南,也有可能来自福建。南宋时杨万里有首《荔枝歌》,有“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说的是浙江的海船,用冬天窖藏的冰雪藏荔枝运到佳江南,故浙江有“飞来岭外荔枝梢,绛衣朱裳红锦包。”

  元朝时岭南没有向北方进贡荔枝,大德南海志卷六记载:“圣朝不贵异物,进贡所供药物而已”。《南海志》中有“龙眼子”一物,估计也只是作为药物用的龙眼干。《元史》也没有记载贡荔。《明史》和《明实录》中也没有贡荔。清代岭南贡荔有记载,《清史稿》记载雍正年李谨修奏事,“广东贡荔枝至,以数枚赐之。”《清实录》记载的新鲜荔枝有来自福建的。朝中官员以得皇帝赏赐的新鲜荔枝为荣。《清史稿》卷三五八记载广东连平人颜检,“道光元年,疏陈岁进荔枝树、素心兰采运艰难,诏永远停贡”。可见清代广东和福建都有盆栽荔枝的进贡。

  贡荔是岭南文化向岭北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开元15年张九龄任职于长安时,他写了《荔枝赋·序》云:“南海郡出荔枝焉,

  ……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知之。”(《张曲江集》卷一《荔枝赋并序》)说明在此之前,岭南荔枝还少为人知。但在杨贵妃受宠而兴起岭南贡荔之后,唐人的诗文中出现不少以荔枝为题材的诗歌,也有荔枝的画图,唐代有个曲子与岭南贡荔有关,乐官新作曲,时岭南荔枝新进,玄宗命名此曲为“荔枝香近”。宋代诗歌中吟咏荔枝的就更多了。元明时代虽然没有贡荔或减少了,但在官员的装饰中出现了“涂金荔枝带”。对荔枝的追求和向往或成岭北人逾岭而南的动机之一。

  来源:吴建新


原文链接:http://nyncj.dg.gov.cn/zl/dggzzg/gzdt/content/post_3575377.html
评  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表  情:
*内  容: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人才库| 农网大全|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