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又到螃蟹“横行霸道”时。来到里下河水乡武坚镇,街头巷尾,上百家螃蟹专营店生意红火,每天大批螃蟹乘专车、专机,“爬”向全国各地餐桌。
武坚镇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养殖螃蟹,如今有螃蟹养殖面积1.4万亩,养殖大户200多户,今年产量450-470万斤,是江都螃蟹养殖第一镇。
养殖?螃蟹吃上“营养餐”
天高云淡,塘水泛青波。武坚镇新楼村螃蟹大户张力撑着小船,从虾笼里倒蟹。
浙江一位客户专门开车来,等在塘口边,他订了30箱、120斤螃蟹。“你一路辛苦了,先蒸两只尝尝,我家的螃蟹啊,两个字:鲜、香!”张力乐呵呵地跟客户说。
35岁的张力是位“蟹二代”,有塘口100多亩,以前跟在父亲后面转,现在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父亲听他指挥。
“父辈养殖凭经验,我们年轻人更相信科学。”张力说,他的螃蟹从小就吃“营养餐”,如冻鱼、活螺蛳、南瓜等。这样“吃饭”的螃蟹长得快,而且肉质紧。“七八两重的螃蟹,非常能吃,每天冻鱼饲料就要花六七千块。”
“年轻人讲科学,养殖有一套。”隔壁塘口养蟹大户陈存八说,老辈人都是喂大麦果,长得慢、规格小、价格低。年轻人舍得投入,一亩塘投入上万元,养出的螃蟹规格大、价格高。“今年张力的蟹塘亩产能超350斤,赚上万块钱,不在话下!”
交易?今年可销售450万斤
早上九点,走进武坚镇周西社区的螃蟹批发市场,各式螃蟹礼盒,以及速运包机广告,让人眼花缭乱。
空气中弥漫的螃蟹腥味,似乎告诉每位来访者,眼前平静的市场,开市时是多么繁忙热闹。2020年,这里交易销售400多万斤,是扬州最大的螃蟹批发市场。专家评估,今年可销售450—470万斤。
“今年9月15日,市场开市,平均每天交易12—13万斤,中秋国庆是两大高峰期,日交易量可达20万斤。”市场负责人马爱兵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蟹价略高,2.5两规格的母蟹,一斤46元;4两规格的公蟹,一斤25元。
经纪人陈亮说,螃蟹交易市场成立8年,36家摊位爆满,不少兴化、高邮的养蟹大户赶来送蟹。“我是进来最早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眼下每天交易上万斤,一年可赚70多万元。”
“市场门口就有顺丰快递的包机服务点,客户对收货时间要求高,螃蟹上包机就飞。每天还有上百辆装满螃蟹的车,发往全国各地。”武坚镇农业农村局局长潘正新介绍,交易市场已从当初的螃蟹收购点,变成连接塘口与餐桌的“邮局”,客户一个电话,包邮到家!
马爱兵说,有了市场,蟹农养殖不愁销路,提高了养殖积极性。为做大市场,他们准备与京东合作,在市场内建电商平台,线上直播、线下发货,让武坚螃蟹天南海北“横着膀子进城”。
思考“横行”靠品质,“霸道”靠品牌
“技术成熟,气温适宜,今年武坚螃蟹大丰收,平均亩赚3000元没问题。”江都区水产站站长朱志武分析,今夏没有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有利于螃蟹脱壳生长,与去年相比,亩产量提高50斤左右。而且,经过30年的摸索,武坚螃蟹的养殖观念、技术越来越成熟,涌现出一大批养殖能手。
武坚最大的养蟹户张金荣今年承包水塘700亩,他说,以前亩放蟹苗两三千只,现在精准放养,每亩1200只;种水草、养螺蛳、套青虾、微孔增氧,生态养殖模式,在大户中越来越流行;以前亩产200斤就“顶天”了,现在亩产300斤“小菜一碟”……
一大批水乡农民“走水路,念水经,发水财”,小小螃蟹爬出致富路。“养蟹的赚了,卖蟹的也赚了,同时还带动了上下游跑运输的、做饲料的、制冰的,形成增收产业链。”潘正新指着市场门口一位正在捆扎螃蟹的大妈说,“捆一只螃蟹,十秒钟时间,工钱五角到一块。”
全区约有4万亩蟹塘,武坚1.4万亩蟹塘无疑是“样板塘”。如何让武坚螃蟹丰产又丰收?朱志武分析,品牌影响力不够是武坚螃蟹的短腿。“如果品牌和品质同频共振,武坚螃蟹就能真正‘纵横四海’了!”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