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山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补齐全面小康短板的重要任务之一,谋划推进垃圾处理、街巷硬化、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八大工程”,全区乡村生活舒适度、生态适宜度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先进区(县) 30强。
一、抓组织推进,夯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力源”
一是领导带动。成立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障各项工作有力开展。二是协调联动。区四套班子成员分别包联一个村庄,打造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区直部门包联116个村庄,负责协调项目、资金和建设,推进街巷硬化、污水治理、绿化美化等各项工程;各乡镇、工业园区协助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形成了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大格局。三是督导推动。区委、区政府督查室会同区人居办成立联合督导组,开展督导检查,对推进力度大、成效好的乡镇和项目责任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重视不够、进度缓慢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二、抓重点攻坚,开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
一是由“陋”变“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全城开展“五清三建一改”行动,累计清理卫生死角1700余处,垃圾11.2万余立方米。全区村庄主街道硬化率达到100%,小街巷硬化率99%,绿化达标村116个,建设美丽庭院21398个,精品庭院2200个,全省美丽庭院创建现场观摩会在该区召开。二是由“差”变“好”,农村垃圾规范处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投资2000万元,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和运行公司化,实现了全城农村生活垃圾日常清扫、保洁和清运,城乡卫生环境明显改善。三是由“有”变“无”,生活污水基本消除。根据区情实际,将城区周边具备条件的15个村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城市管网集中处理; 59个村建设了小型污水处理站或人工湿地进行集中处理;42个村通过制定完善污水治理管理制度,实现了有效管控。四是由“脏”变“净”,旱厕改造全面覆盖。全城推进厕所改造,累计完成改造41000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4%。
三、抓长效机制,塑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久美”
一是多元投入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振等多种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同时,发动乡贤捐资捐物,动员村民筹资筹劳,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2020年区财政累计投入1.6亿元,争取省级资金1322万元, 自筹资金3800万元,修建了乡村振兴示范区道路13条。二是网格管理机制。在全区116个村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行政村为1个网格单元,每村配备垃圾清扫车,每户设置垃圾桶,并建设垃圾集中收集设施,实现“一网三到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同时,建立街长制、坑长制,对每个街道、每个坑塘,明确专人包联,确保长效管护到位。三是内生造血机制。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着力打造小堤千年古枣、渚河源乡村振兴示范区、南堡万亩桃园、代召花海粮仓等示范片区,与中关村e谷、北京绿维文旅等企业合作,高起点打造现代设施农业和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同时,以产业带动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