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东港市孤山镇大姜家村前姜组,村民于洪波正在大棚里打理草莓苗。“再过几天,我要在那边上台冷冻机,到时候把这些苗都搬过去,今年就用上冷藏草莓苗。”于洪波指着大棚的一侧告诉记者。
于洪波今年41岁,虽然年纪不大,但已是设施农业种植户中的“老人”了。13年前,于洪波还是一个四处奔波的打工者,当时在服装厂打工,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迫于养家的压力,2008年,于洪波拿着5万多元积蓄回乡创业,在大姜家村建起第一个钢架棚,成为当时全村大棚种植户中最年轻的一位。
“当时把所有积蓄都投到第一个棚里,家里只剩下了几十块钱。”于洪波说。
创业的艰难期,于洪波持续了很多年。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不懂种植技术,不会用药,刚开始的几年,于洪波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靠这个大棚,年收入也就两三万元,刚刚够家里的开销。但是,比起在外打工,于洪波更倾向于经营大棚。“收入总比打工高,还自由。”于洪波认定自己所走的路。
2014年前后,于洪波跟亲戚朋友借了7万多元,建起自己的第二个大棚。本想着两个棚可以获取更多收益,没想到第一年就赔了钱。由于购买的粪肥有问题,栽种的草莓苗全部被烧死了。第二年,于洪波将草莓换成小柿子,却遇到了水灾。两年下来,于洪波不仅没有赚到钱,还把本钱搭了进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让于洪波退缩,直到第三年,于洪波终于没再赔钱。这一年,他赚回了本钱,并开始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没办法,孩子渐渐大了,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大,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干。”于洪波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摸爬滚打,于洪波在失败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始懂得如何管理大棚。随着于洪波第三个大棚的建成,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建棚的村民也逐渐增加。这片曾经的水田地也从最初的一座棚,扩展至如今的十余座棚,而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棚户也成了种植户们咨询的对象。于洪波成功抓住机会,在经营大棚的同时,开始做起农资生意。刚开始几年,他采取“流动”销售,有村民需要他就送药上门,并帮忙指导如何用药。随着需求的人逐渐增多,今年五一,于洪波在孤山镇内开了一家自己的农资店,依然是送货上门,依然是提供技术指导。
这些年,虽然经营状况一波三折,但于洪波凭借对设施农业的执着,一直在扩大规模。自2019年开始,于洪波家的生活条件逐渐变好,持续多年的投入终于有了回报。今年刚刚结束生产的三座大棚,为于洪波带来20多万净收入。此外,他通过收购草莓、小柿子及繁育草莓苗也获取不菲收益。今年,于洪波把大棚作物全部改成草莓,并将当初建的第一座大棚改成冷藏棚,用于冷藏草莓苗。
如今,于洪波家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已经告别了家里只有几十元钱的窘境。“能满足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就是小康。”于洪波笑着说,“虽然我挣得也不多,但是,比以前强太多了。现在国家政策好,让老百姓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我现在很享受。”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