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香菇收获的季节,庄河市荷花山镇万亿村家家户户的香菇棚里尽是忙碌的身影:采摘、送货……汗珠子摔八瓣付出的辛苦,换来真金白银落袋的喜悦。在村两委的带动下,万亿村一年一个新面貌,从昔日的“空壳村”、低收入村,发展成为以设施草莓、香菇种植为支柱产业的“幸福村”。村里一年四季飘荡着草莓的甜和香菇的香,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儿。
村头小卖店日渐冷清
7月15日,趁着没下雨,万亿村村民高鸿章赶紧采摘香菇。新鲜出棚的香菇直接被客商收走,先送到冷库,存够一定数量之后就拉走销往大连各大商超、市场,品质上乘的还会发往广东、福建等地。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高鸿章和村里种香菇的村民每天都能见到收益,累也觉得高兴。
而在2019年之前,高鸿章还是个小卖店的店主。在农村,小卖店不仅是买东西的场所,更是村民聚会的地方,人们常常会在这里打麻将、唠家常。别看万亿村不大,却有8个小卖店。前些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村民要么守着家里的一点土地,要么伺候几棵果树——那时种的苹果品种多数是“国光”“金冠”,也卖不上价。多数村民没有太多经济来源,万亿村并不像这座村子的名字般“富足”,相反,是一座“空壳村”,也是全市128个低收村之一。那时,一年到头村里小卖店都聚满了打麻将的人。后来,高鸿章发现,来打麻将的人越来越少,一了解才知道,“村里好多人都去种香菇,赚钱了。”
万亿村的香菇种植产业始于2017年末。当时,荷花山镇政府带了6台大客车去岫岩参观香菇种植,万亿村去了80多人。参观回来,村书记王涛便带头种了两个大棚的2万棒香菇。2018年4月份,万亿村首批45万香菇菌棒进棚,当年10月份便见到了效益,在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平均每个棚都有三四万元钱的纯收入。种香菇能赚钱,村民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到2019年,全村香菇种植80余万棒。高鸿章就是在这一年关了小卖店,种了两万棒香菇,当年收益10余万元。随后,他又追加了1万棒香菇。
上下游产业处处生机
在种植香菇的过程中,王涛发现,去岫岩拉菌棒路途远,附加成本很高。于是,2019年,他引来了投资,将村里一处闲置小学改造成菌棒加工厂,当年便实现了菌棒自给自足。每到10月末,香菇采摘结束,不少人就到菌棒加工厂干活,一直能干到年底,每个人额外能有万元以上的收入。
香菇种植成规模之后,需要冷库暂时储藏。2019年至2020年,万亿村争取到国家资金,建起两栋冷库。客商租下冷库,对采购来的香菇进行储存中转。2020年,村里又建起了香菇烘干车间,将一部分香菇加工成干香菇。村里即便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可以到烘干车间剪香菇根,还能贴补一部分家庭收入。
有的低收入家庭也想种香菇,可买得起菌棒,却没钱建棚。2019年,万亿村的对口帮扶单位大连船舶重工帮助建了20栋香菇棚;2020年,庄河水利移民局投资221万元,帮建了41栋香菇棚。这些大棚也成为村集体的固定资产,无力建棚的老百姓租下来种香菇,同样可以提高家庭收入,村里也通过收取租金和土地流转有了固定收益。
2016年,万亿村村两委刚组建时还有外债,现在,不仅还清了外债,冷棚、暖棚、冷库、菌棒加工厂等村集体固定资产还能给村里带来30万元左右的年收益。
小小的香菇,给万亿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上下游产业日益健全,各个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了用武之地。
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带头干”
2016年,王涛刚刚被村民推选为万亿村的村书记时,他就和村两委领导班子率先垂范,首先盘活了村里一个闲置大棚种草莓。老百姓怕受损失,不敢建草莓棚,党员干部便“撸起袖子带头干”,当年就拿到了可观的收益,有力地带动了村民跟进种植草莓。如今,设施草莓是万亿村的另一主导产业。
起初,有的村民没有建棚的启动资金。村里便引导村民积极利用扶贫贷款和设施农业补贴等国家政策。大连第一笔“扶贫贷”就在万亿村发放。低息的扶贫贷款和补贴红利,“助攻”了百姓的生产和发展。无论是草莓棚还是香菇棚,都是见效益较快的设施农业,老百姓在种植当年就都把贷款还清了。2018年,万亿村首批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
万亿村的光照和气候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有利的条件。截至目前,万亿村已经有草莓大棚110栋。截至2020年,香菇种植已达110余万棒。
“经常有老百姓在我眼前儿说,‘书记,咱们现在生活变化简直太大了。’”在王涛看来,是百姓对美好生活有追求,国家政策有保靠,村干部敢往前冲,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村民收益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幸福指数自然越过越高。
截至2020年底,大连全市128个低收入村已全部实现退出摘帽。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