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农民工网!

蚌埠市反映: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后持续增产面临的“苗头性”问题及建议

2021-07-23 22:41:37蚌埠市农业农村局佚名我要评论(0条)

  

  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蚌埠市作为皖北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十三五”期间粮食总产由255.37万吨增长到280.55万吨,增幅达9.86%;粮食面积由454.91千公顷增加到515.29千公顷,增幅达13.27%。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为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接续的粮食增产面临很多潜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问题

  一是优质耕地资源越来越少。一方面,随着国家“六稳”“六保”深入实施,高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占用大量优质耕地,难以补充。以蚌埠市为例,该市在2021年计划开工合新高铁、蚌埠机场、淮宿蚌高速等13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用地约3万亩,项目均处在农业生产区域,占用大量耕地。另一方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将越来越困难。以蚌埠市为例,该市已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十二五以来,每年都为全省贡献新增耕地在1万亩以上,但随着占补平衡工作深入开展,优质耕地资源找补越来越难。

  二是规模化经营势头越来越弱。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但目前部分种粮大户陷入“成本拉高、利润摊薄、转型困难”的困局,甚至处于亏损经营状态,无奈选择退地降租;有的种粮大户因融资渠道不畅、技术人才匮乏、服务指导不到位等原因,陷入规模大、效益低、实力弱的窘境。以蚌埠市为例,2016年50亩以上种粮大户为1924户,粮食生产面积50.52万亩,到2020年底50亩以上种粮大户2925户,粮食生产面积73.64万亩,土地流转增速逐年放缓,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仍是当前粮食生产主导模式。

  三是种业卡脖子风险越来越大。当前粮食品种总体已达到高产稳产阶段,但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环节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不会“一卡就死”,但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在创新机制方面,良种联合攻关机制尚不完善,多元化品种选育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缺乏针对赤霉病、黄曲霉毒素、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高抗性品种。在种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种业企业多而不强,多数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根据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我省80%以上的种子企业没有育种能力,或育种技术落后,种业企业的生产、加工、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不强,品牌培育不够,知名品牌少。

  四是社会化服务短板越来越多。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总体发展较为缓慢,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型人才少,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没有机库棚建设用地指标,没有标准化机库棚和简单的维护设备。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全,在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的服务上,主要集中在耕整地、播种和收获环节上,在植保服务、烘干等环节存在明显弱项。以蚌埠市为例,全市统防统治组织仅288个,2020年统防统治面积1102万亩次,统防统治面积仅占已防治总面积56.69%。

  二、工作建议

  一是合理利用优质耕地资源。建议国家层面出台关于耕地提质改造即旱地改造为水田项目的指导性意见,各地制定实施细则,由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实施,科学规划,分期推进。在加大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整治基础上,寻找补充耕地新资源,开展村庄闲置土地复垦专项行动,有序推动住宅类、公共管理类、产业类占用耕地依法依规处置,加大占补平衡资金补助投入,专项用于补充耕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满足补充耕地开发复垦村庄用地的资金需求。

  二是加快推进土地规模流转。树立鲜明扶持导向,对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保障旱能抗、涝能排。建立流转费用指导价机制,以县区为单位,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产业结构,合理确权水田、旱田、丘陵等类型土地流转指导价及调整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订单、仓单、保单和应收账款抵押融资业务,扩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提供多样化、差异化融资方案。

  三是实施种业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逐步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建议国家层面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收集行动,重点加强珍惜、特有与地方特色品种资源收集与评估,对濒危资源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建议省级及以上农业农村与科技部门建立良种联合攻关机制,研究针对赤霉病、黄曲霉毒素、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高抗性水稻、小麦品种,启动特色品种或主导品种的联合攻关。

  四是加快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有效形式,将种粮大户尤其是广大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坚持“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原则,重点扶持乡镇、村两级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中心,发挥好政府在中介中转、监督和协调的作用,推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有序发展。


原文链接:http://nyncj.bengbu.gov.cn/xwdt/snxw/8778441.html
评  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表  情:
*内  容: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人才库| 农网大全|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