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白盆珠镇,拥有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水库——白盆珠水库、粤东南第一峰——莲花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6年潮惠高速开通,拉近了白盆珠与汕尾、潮州以及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距离,实现了与县内沿海地区的对接。白盆珠镇具有生态优美、地热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便捷等综合优势,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让这个山区小镇种植、加工、旅游、康养等产业逐渐兴起。
白盆珠水库自然环境优越,是种植好茶的先天条件。
在过去,由于交通闭塞条件落后,不少村民纷纷走出家门,外出经商创业谋发展。近年,白盆珠的发展吸引不少本地人回乡,助力家乡的产业振兴,双金村村民赖祝平就是其中一位,甚至更早一步。年轻时到江门鹤山打拼多年,用汗水与智慧赢来生意挣下资产,46岁那年却毅然举家迁回家乡,彼时离潮惠高速开通还有一年,赖祝平却深信家乡将迎来发展热潮。
岩茶必须种在丹霞地貌砂包土上,才能出好茶。
有着土地情节的赖祝平,出走半生之后归乡却想当回“农民”。深入了解白盆珠对种养业生态环保要求后,他考虑了很长时间到底要种什么?常言道,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白盆珠的碧水丹山矿物质丰富,有“山田香土赤如沙”美誉,这里是惠东的茶产地之一,“莲花山茶”更获得“广东省第三届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工人在采茶。
种茶!下定决心后,赖祝平没有盲干。他先请来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刘宗超,到白盆珠调研土质、水质、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最后根据当地难得的丹霞地貌和土壤结构种植岩茶。由于白盆珠水库保护区性质,茶园开发种植必须严格符合生态环保要求,这也是刘宗超院士对赖祝平的要求——要种生态茶。
机器采茶。
从2016年种下第一批岩茶,赖祝平的茶园实行分区种植、错时采摘,采用古法技艺、分时制作,种植、除草、除虫等采取科学精细管理,不喷洒农药。每一批茶,从种植到采摘14个月,制茶过程半年,往往10斤青茶出1斤成品。
经过多道工序,终出一道好茶。
2019年,赖祝平为茶园出产的岩茶申请了注册商标——仙圣丹霞。如今,茶园面积超过200亩,种植铁罗汉、奇丹、北斗、百瑞香、金观音、黄观音、奇兰、肉桂、水仙等9个品种,每年出品茶叶1万公斤。从高空俯视茶园,层叠的茶树围绕着黑色的岩石,梯田般的绿色将青山打扮得格外有层次感,与远处的一池碧波相互辉映。站在茶园山顶,白盆珠水库就在眼前,正像一壶好茶待好水来泡。
采茶。
7月的太阳来得早。每天一大早,茶园里已忙成一片,工人用采茶机将长出的嫩芽嫩叶收割,为了保证茶的品质,采摘要保证在中午前结束,然后马上送到制茶厂进行挑选、摇青,仅仅摇青就要10小时,确保茶青不过夜。
泡上一壶茶园出产的新茶,乌龙茶特有清香味扑鼻而来,甘醇顺滑润喉,淡香留于唇齿。配上7月岭南佳果龙眼,茶香延长了果香,茶甘又解桂圆甜,相得益彰。
种茶就要懂茶,赖祝平多年来研习品茶,早已茶不离口,他不仅推广自己的茶,更推广白盆珠的好茶。近年来,白盆珠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旅游亮点,横江村、白马村更是因为乡村旅游带来的效应,成为深莞惠城里人的网红打卡点。如今,每年慕名前来白盆珠的游客逾15万人次,赖祝平希望通过旅游带动种茶加工做大乡村经济,让更多的游客能接触到白盆珠茶,爱上好山水浸润出来的好茶。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