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预报
第14期
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 2021年7月5日
二十八星瓢虫发生趋势预报
一、发生趋势
根据全省各测报站对二十八星瓢虫冬后虫口基数调查、田间调查和生态条件情况,结合山西省气候中心气候趋势预测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山西省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总体偏轻发生,吕梁、大同局部地区中等发生。全省发生面积60万亩。危害盛期一代幼虫7月中旬;一代成虫、二代幼虫在8月中、下旬。
二、预报依据
1、虫口基数
冬后调查:冬后在杂草、柠条和杏树等寄主植物调查,全省平均百株有虫7.98头,比上年增加20.9%,高于2018年的7.01头和2017年的6.86头,比近年平均值增加34.34%。阳高县最高20头。
田间调查:离石5月20日始见成虫,出现这种薯药剂未处理且播种较早的水地田块,比上年偏早13天。截至6月30日,全省7个测报站调查,百株累计有卵19181粒,高于上年同期的5076粒,比近年同期平均值的10880.6粒多8300.4粒;幼虫575头,高于上年同期的353头,比近年同期平均值的551.2头多23.8头;成虫869头,低于上年同期的1531头,比近年同期平均值的1294头少425头。其中武乡县调查,百株累计成虫5头,低于上年同期的12头,低于2015年、2017年同期的301头和359头,比近年同期平均值的141头少136头,是近五年来最少的一年。古交市调查,百株累计虫量120头,高于上年同期的4头,比近年同期平均值的11.2头多108.8头。阳高县调查,百株累计有卵1013粒,高于上年同期的873粒,比近年同期平均值的302粒多711粒;百株累计成虫441头,低于上年同期的769头,比近年同期平均值的247.2头多193.8头。离石区调查,百株累计有卵18166粒,高于上年同期的4016粒、低于2018年的29133粒,比近年同期平均值的10178.2粒多7987.8粒;幼虫564头,高于上年同期的236头,比近年同期平均值313头多251头;百株累计成虫281头,低于上年同期的371头,低于中等发生2017年和2018年的542头和1249头,比近年平均值的521.6头少240.6头。
2、气象条件
据山西省气候中心预测:7月份,与常年同期相比,运城、临汾西部、吕梁西南部、忻州西北部、朔州西部、大同西南部较常年降水偏多1~2成,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多2~3成;全省平均气温约23.9℃,各地气温在19.2~28.1℃之间,阳泉市、晋中东部、长治东北部较常年偏低0~0.5℃,其余大部分地区偏高0.5~1℃。7月降水多、温度高对卵孵化、初孵幼虫生长有利。8 月份,与常年同期相比,晋中市、吕梁市大部、临汾市大部及太原市局部、阳泉市局部降水偏多 1~2 成,其余大部地区偏少 1~2 成。月平均气温,全省在 18.2~26.9℃之间,大部地区较常年偏高 0~1℃。8月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发生地降水偏多温度偏高有利于二十八星瓢虫的发生为害,降水偏少的干旱地区对二十八星瓢虫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3、生态条件
目前我省马铃薯正处于分枝、花序形成期,主要种植在山坡丘陵干旱地区,连片种植面积较大,为二十八星瓢虫发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源。
3、防治建议
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的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辛硫磷、或阿维菌素进行叶面喷雾,注意药液一定要喷到叶的正反面。施药间隔期7~10天。
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领导。 送:各市、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各病虫区域测报站。 |
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 2021年7月5日印发 |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