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召开的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上,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出的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并且要求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有人说,中国的城乡差距,有时就在于一个厕所。前些年,城镇孩子不愿去农村,城里媳妇不愿回乡,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方便”的事情不方便。
在习近平总书记眼里,改厕这件“小事”,联系着大民生——外地考察在农户家时要看,全国两会下团组共商国是时要问,并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部署。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农村改厕不啻于一场“革命”。总书记多次强调,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改厕这项工作能补上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短板,提升卫生习惯,倡导文明风尚,而且大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生产生活方式、村庄面貌和村民风貌将带来巨大变化。改厕问题要做好,必须从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件“小事”扭住不放,持续部署。2015年4月,总书记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3个多月后,在吉林延边考察调研时,总书记要求将“厕所革命”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
如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3日传达学习的重要指示中,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农村厕所革命绝非一时之功。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改厕需要摸清底数,分区分类科学施策,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近年来,在农村改厕过程中,个别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地方贪大求快;有的地方改不改、怎么改没有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有的地方没有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谋划,甚至简单把发厕具当作改户厕;有的地方只建不管、重建轻管,采购产品缺乏标准、施工缺乏培训、验收缺少农民评价……
看似一件小事,却是关系民生、关系作风、关系人心向背的大事。
昔日片段让人难忘:
40多年前,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乡赵家河村建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翻修它的人,正是当时在赵家河村蹲点的知青习近平。
1982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工作。“当年,正定比较贫穷落后。比如,农村‘连茅圈’大量存在。”习近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连茅圈’就是厕所和猪圈连在一起,很不卫生。”
有问题,就要抓。中共正定县委《一九八四年工作大纲》展现了这样的决心:“积极改造连茅圈,努力使古城展新貌。”
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重视厕所问题,推动解决当地群众的如厕困难。
……
用钉钉子精神抓好一件件“小事”,努力做一件成一件。一个个片段的背后,是深知农村民生痛点、矢志不渝改善群众生活的情怀,是倡导文明风尚、改善乡村环境面貌和乡亲们精神风貌的决心。
农村厕所终究是为农民而建,农民满不满意是最终衡量标准。这件“小事”,最终折射出的是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项工作再次提出了要求:“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下一步如何向前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总书记重要指示中的四个字就是答案——扎扎实实!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