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为市围绕“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性增收”的目标任务,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以“互联网+”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模式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经营模式、组织形态与产业生态,打造“互联网+农业”无为样板。
一、“互联网+”引领现代农业新体系
(一)抢抓数字乡村建设机遇,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
一是抓好全市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布局规划。将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治理纳入《无为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重点推进 5G 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不断推动种植技术智能化、农业管理智能化、种植过程公开化。二是抓好数字乡村队伍建设。依托新型职业农民、益农信息社村级信息员培训,建立完善数字乡村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加强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创新团队和农业农村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二是抓好数字乡村项目实施。以全市6个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为重点,加快省财政“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实施,支持畜牧、水产、种植等农业生产类企业数字化管理,以点带面,推进全市数字乡村发展。
(二)着力打造益农信息站点,实现电商服务全覆盖
按照省、市“需求导向、政府扶持、社会共建、市场运作、综合服务”的部署要求,全面完成无为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工作任务。截止目前,全市已建立益农信息社站点269个,其中标准站35个,简易型234个。挂牌单位主要包括:村委会所在地、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电子商务服务站、农资经营点等,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2021年1-6月,全市累计完成村级信息员培训106人次,依托益农信息社发布各类信息55条,其中农产品供应信息20条、农产品求购信息7条、名优农产品信息14条、咨询信息14条;累计完成便民服务约300人次。
二、“互联网+”厚植农业品牌新优势
(一)整合农特产品资源,打响“无”字号品牌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深入挖掘无为本地特色产品,以无为板鸭、严桥花生米、牛埠米面、蜀山荸荠、襄安糕点、石涧剁椒等市域特色产品为突破口,进行统一整合,线上,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价值,线下,强化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基础,严格规范生产流程,严格把控网络销售产品质量关。培育一批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种类齐全、质量过硬、安全放心、品牌效应明显的特色产品。截止2021年8月,全市已培育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无为螃蟹),打造“无为板鸭”、“无为有味”等区域公用品牌2个,认定“无为螃蟹”、“无为草龟”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无为科前生态农场、安徽赵老五油脂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20余种产品正式入驻“无为有味”品牌。
(二)开展多种形式品牌宣传,提升本地农产品知名度
充分利用展示展销、宣传推介等模式,组织“李老奶奶”花生米、“马恒兴”板鸭等本地知名品牌参与各类展示展销会,广泛利用“助农向前冲”、“皖美乡村”、“带货直播”等新型产品宣传方式,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2020年度,共组织68家龙头企业分别参加2020芜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2020年上海中国国际食品饮料展、中国安徽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0合肥)、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重庆)、中国安徽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0上海)等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成交额400多万元。
(三)搭建智能化发展平台,引领基地加速发展
依托三只松鼠、蓝田农业集团、惠民实业等行业头部企业的物流基地和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农业电商物流管理中心,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推进农业物联网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促进电子数据信息系统,物流仓储节点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与农产品加工流程的有效对接,努力实现农业电商产品有身份,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2020年度,无为市3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2.36亿元,同比增长119%。安徽蓝田和惠民实业有限公司建立长三角电商分销基地2个,地区销售额提升至5600万元。
三、“互联网+”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
一是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聚焦水产、羽毛羽绒、蓝莓等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特色产业,将“特色”转变为品牌优势、经济优势。依托惠民实业、东隆羽绒、紫约农业等头部企业,组织开展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等环节信息服务,积极开拓线上线下市场,提高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益农信息社村级站点的数量优势,建立“市、镇、村”三级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为小农户提供电商培训、加工包装、物流仓储、网店运营、商标注册、营销推广等全流程服务。无为市现有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监测企业共20家,其中种植类企业4家,水产类企业9家,畜牧类企业1家,其他类企业6家。2021年1-6月,20家企业共投入954.37万元用于物联网建设,完成网上交易额2602.6万元。三是推进“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加快“一镇一园”项目实施,加快电商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融合发展。紧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发展机遇,引进和承接知名电商企业来无搭建平台,拓展业务。加快培育无为本土电商品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应用,支持电线电缆、羽毛羽绒等龙头企业发展电商,加大线上开发、销售力度,努力打造成市内外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促进市内相关电商产业链发展。
评 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