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农民工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2021-09-30 02:35:59常德市农业农村局佚名我要评论(0条)

  

  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全文见中国农网)。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出席发布会,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主持发布会。

  白皮书系统阐述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什么、又是如何建成的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徐麟介绍,白皮书回顾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不平凡历程,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展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是一部记录和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实践的重要文献。白皮书分为前言、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共3.2万余字。正文分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奋斗出来的小康”“中国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五个部分,系统阐述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什么、又是如何建成的。

  徐麟介绍,白皮书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能力和力量。白皮书围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更加繁荣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等方面,用大量事实和数据描述了全面小康的图景。围绕人口全面覆盖、区域全面覆盖,介绍了中国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介绍了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与城镇双轮驱动、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介绍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白皮书围绕为人民奋斗、科学奋斗、艰苦奋斗、接续奋斗,介绍了小康社会建设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奋斗历程。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中国人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小康美好生活是人民创造的,小康壮丽史诗是人民书写的。白皮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全面小康。白皮书指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社会更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白皮书强调,未来之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徐麟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国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徐麟介绍,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贯穿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体现了我们党对解决贫富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深化。

  一方面,这三者相互联系、内在一致。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都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发展、顺应人民期待所确立的发展目标,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也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彰显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三者又各有侧重、有所不同。从内容特征看,三者内涵不同、不断丰富。脱贫攻坚是为了消除绝对贫困,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让老百姓的日子能够过得更好;共同富裕既是物质上的富有,也是精神上的富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实现。从目标任务看,三者是梯次推进、循序渐进。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保证全面小康的“成色”。全面小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全面小康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扎实基础。共同富裕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目的所在,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才能真正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成果,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近几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赵辰昕表示,14亿多中国人民开始过上了几千年梦寐以求的好日子,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有效保障,也较好地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前群众反映的诉求,更多的是上好学难、看良医难、住好房难,是在“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之后出现的“好不好”的问题,是新发展阶段的民生新烦恼。这些问题说明,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广泛,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等有了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

  赵辰昕介绍,在公共服务领域,今后五年,将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科学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方位调动政府、社会和市场,以及公民个人等多方面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和提质量,以期最终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更好目标。

  共同富裕既是物质上富有,也是精神上富足。徐麟表示,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在普惠性、多样化、品质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普惠性就是注重均衡和均等,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消除城乡和区域的差距,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让更多人参与文化创造,更多人享有文化滋养。多样化就是针对人们求知求美求乐等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供给能力,使文化产品极大丰富。品质化就是努力打造高品质、高格调、接地气,能够浸润心灵、引领时代的精品力作、经典名作和传世佳作,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让人们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宁吉喆介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贫困现象不断减少的过程,也是人民日益富裕起来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刘焕鑫介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部署,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稳定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生动体现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农业农村仍是薄弱环节,是短板和弱项。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目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拓展增收渠道,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不掉队。

  刘焕鑫表示,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通过产业振兴增收入。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民的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1/3左右,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要向高质量农产品要收入,向产业链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二是通过扩大就业增收入。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成,是农民收入的大头。一方面,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落实好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格局,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另一方面,促进外出务工就业增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完善就业支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三是深化改革增收入。现在农村还有大量的“沉睡”资源,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潜力所在,要通过改革来激活。四是完善政策增收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是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的重要内容。要重点关注两类群体:一类是小农户,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和加强农民种粮补贴,按时足额把惠农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另一类是低收入农户,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宁吉喆介绍,“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经济、辛勤劳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原文链接:https://nyncj.changde.gov.cn/ywgz/snsd/content_864968
评  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表  情:
*内  容: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农民工人才库| 农网大全| 栏目帮助| 栏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