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较大提高,城乡经济日趋成熟,惠东地区的墟镇渐次形成和发展,诞生了平山、平政、平海、黄埠、稔山等在当地较为典型的墟镇。这些墟镇的商贸活动已超越附近三乡五里的狭窄范围,成为人烟辐辏的商品集散地,而渔盐业始终是贯穿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通过梳理惠东历史文化丛书之《惠东历史文化概述》的相关篇章,透过惠东平海、黄埠、稔山等地区的墟市发展演变历程,追溯其中的“渔盐印记”,结合古代墟镇的当今面貌,探讨惠东地区深藏于历史深处的“商贸基因”。
平海墟市因海防和渔盐而旺
平海是惠东境内形成较早的墟镇。它处于稔平半岛东南端,有33公里的海岸线(含今港口),是归善淡水盐场主产区。平海因拥有盐场、盐仓和贸易渠道,成为归善县所有盐斤交收储存和贸易发运的集散地。同时,平海又是惠东乃至海丰地区各类海鲜山货的重要产出地和集散地。
平海以渔盐为主轴的生产活动和商贸活动,滥觞于宋元而兴盛于明清。北宋历史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便称:“惠州归善淡水一盐场。”这个归善淡水盐场就在现今平海镇附近。据洪迈《夷坚志》的记述,最迟在南宋,在淡水盐场的左近已聚集了“居民数百户”。多人聚居,必成墟市,平海墟在那时经已雏形初现。
明洪武初年,粤东沿海倭寇猖獗,海疆不宁。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都指挥使司花茂奉旨于淡水盐场西侧建造平海所城,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城周1850米,高5.9米,环城为濠,辟东西南北四门,门上建敌楼,城形似钟,又称钟城。城内置平海守御千户所,隶属于碣石卫。
平海所城的兴建与侧近的淡水盐场无疑有极大关系。平海渔盐之利丰饶,素称富裕之区,是政府财政的重要“钱袋子”,也是当地居民休养生息的繁华地。而其地负山面海,岛礁错列,地形复杂险要,又往往为山贼倭寇所觊觎。朝廷在此兴建所城以重兵把守,可以震慑不法宵小之徒,对保护海上贸易和渔盐税收的安全有重要意义。平海所城建成之后,淡水盐课司设于所城内,又在城内建置盐仓,隶属于所(至正统八年始归归善),由军队直接保护,说明平海所城确实负有保护惠东沿海盐场的责任。
平海所城最初驻守兵丁442人,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增至1120人,实行世袭兵制,寓兵于农,耕战结合,“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明万历七年(1579年),归善知县林民止设淡水盐场大使署于平海所城内,负责管辖全县盐政和税收,平海遂成“粤东海防重地”。随着大批士兵携眷入住,以及各种官方机构的进驻办公,服务于所城军需日用的各行各业应运而生。平海城内及其周边地区,由于有军队保境安民,社会相对稳定,人员辐辏,渔盐兴旺,商贸繁荣。毫无疑问,考究平海墟市的生成和发展,其内生动力主要来自海防和盐业。
清末民初盐业生产达到高峰
清顺治年间至康熙初年,清廷实施野蛮的迁海政策,归善“沿海墙垣迁拆,独留平海一口,许人晒盐”。在广东大部分盐场陷于停产的时候,淡水盐场能被清廷法外施恩,保持有限度的生产,可见其在粤东经济民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由于海禁,盐的运输只能通过陆路,于是当局开放了平海、蔗园、范和、稔山、白云、铁马、碧山、阿姨岭、平山之间的一条陆上运盐通道,准许民夫到平海担盐,并在白云墟设卡查验,在平山墟设厂收盐入仓,再由营运商经西枝江船运至惠州城,出东江转运至省配发。许多失去土地无以为生的迁民,往返于淡水盐场与平山之间担盐度日。稔山墟、白云墟、碧山墟,特别是平山墟,皆因此而于清初形成并迅速兴旺起来。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终止海禁,“开海贸易”。此后,在当时全国开放对外贸易的100多处口岸中,惠东占了2席。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平海和稔山是粤东沿海重要渔盐出产地和各类海产干货和山货的集散地,有历史悠久的海上贸易传统。平海分口的设立,有力地促进了平海乃至整个稔平半岛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清雍正年间,改平海千户所为平海、碧甲二巡检司,行政隶属归善县,平海巡检司署设于平海城内。随后,又相继设立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以及直隶于归善县的囤粮机构平海仓,这是平海在新形势下由军事重镇向商贸中心转变的重要标志。
平海通商口岸码头就在今港口大澳塘。外国货轮停靠在大澳塘,由小帆船将装载的货物如铅、锡、洋米等驳运到下河村附近的小码头,再进入平海城。同时,又将集中在平海的鱼盐干货、陶瓷茶叶等转运至洋轮出口。此时平海城的商铺,由东门村一直向今之上中村、西元村、葫角村延伸。至清末民初,盐业生产达到了历史新高峰。
此时,平海城内出现了广行会馆、潮州会馆和梅州会馆,以“联比乡井,互资友助,权货出入,酌定规条”实行同乡互助和同业自治,这是平海地区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的产物。广行会馆、潮州会馆主营对外出口海鲜干货,有8条大帆船专职转运货物,往来于大小码头之间。而梅州会馆则以出口茶叶、菜干等山货为大宗。平海因此而逐步形成商贸市镇并走向繁荣。至清代中后期在平海所城外围已渐次形成了一个大墟市。墟市中有以商贾原籍地命名的街道,又有以专营某类商品而命名的街道。
黄埠海产丰富曾有捕鲸记载
历史上黄埠及其邻近的盐洲(曾名大洲),“物产首推鱼盐”,早在明代就以盛产鱼盐而著名,是古代诗人屡屡提及的“十八盐寮”所在地,在现今盐洲一带有大洲盐场。史料显示,旧时黄埠、盐洲一带居民多以晒盐为主业。
黄埠渔港附近的炙贤围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有多个姓氏聚居围内,周边地区“烟灶千家,丁男万户”,从事着“半耕稼半渔盐”的营生。清初黄埠人有《炙贤寨记》描述了炙贤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饶的渔盐经济:
背后崇山叠嶂,草天木乔,左右两腋溪水潆洄,土田肥美,为薪米之所从出。出则有巨湖,纵横二十余里,溪海交通,鱼盐蜃蛤,日取不竭,是造物者富藏之区也……在归邑中称沃壤焉。
据记载,黄埠海产丰富,“其特异于他乡者,大则有海鳅,如舟,重万斤。细则有蚶苗,细如毫末,每一千粒不及一钱之重。至于龙沙、龙虾、海口、雷公蟹之属,奇奇怪怪,难以枚举……所谓“海鳅”就是鲸鱼。《炙贤乡谈录》还录载了一篇《大鱼记》,记述了黄埠渔民围捕鲸鱼的全过程。从此文记述来看:最迟在清代中期,惠东黄埠的渔民就已经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捕鲸活动。盘沿港附近的渔民们每岁能捕捉鲸鱼六七条,多或至十条,“自道光十年至十四年(1830—1834年),共得八十余条”。《大鱼记》还颇为详尽地描述了黄埠太平村渔民捕捉鲸鱼的情形:
每岁立春时节,太平岭村人设法捕之,一鱼可卖铜钱四百千。捕者须二百人,造大小二十四舟,结大网六幅。鱼来十里外,必喷沫天半。捕者望见沫起,驾二十四舟,分左右列,张网围之,顺风遮拥而入。比稍近,一长手者乘小舟,手持铁枪,锥重三十斤,放胆直前击刺之……大鱼中锥,哀鸣嗷嗷,触网即噬,网缠其身翅无所得舒,愤郁至毙。捕者乘潮进,以廿余舟挽入海澳,潮退解网杀鱼。
捕鲸渔民所在的“太平岭村”,即今黄埠太平村,就在盘沿港附近。全村组织200名渔民,动用大小渔船24艘,以最原始的工具和方法围捕一头巨鲸,这场面是何等壮观!而捕鲸者的团结协作和剽悍勇猛,而印证了古代惠东民风的质朴厚重,令人印象深刻。
发达的渔盐业,使黄埠墟于明代中后期迅速发展,成为惠东地区一座繁荣的集市。随着黄埠经济地位的提升,加之其地与海丰相连,容易受到日益猖獗海寇的劫掠,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前后,“知县李中道议移内外管巡司于黄埠墟”。以加强对黄埠地方事务的管控。
清康熙年间,朝廷又对黄埠巡检司主官实行“高配”,“改主簿管理”。其职权相应大于巡检。清雍正二年(1724年),将原属淡水场的大洲盐场分出单独管理。清乾隆二十一年(1576年),又改设驻场大使。是时,黄埠渔货船停靠装卸货物,盐洲、吉隆、铁涌、海丰等地商贩常到黄埠墟摆市设店,是鱼盐集散、商贸繁盛之地,有“黄金埠”之称。“卖盐市聚千家雪,渡水船归四岸烟。”清代诗人陆树英(春圃)吟咏《盐洲》的诗句,道出了黄埠和盐洲以盐建村、以盐兴市的历史事实。
名商望族多以渔盐商贸起家
“昔提海上半屯军,今幸时平疍户纷。”这是清康熙年间归善知县邱嘉穗巡察惠东沿海地区时所作《题稔山公馆》诗中的两句,大意是说:以前稔山沿海一带多半是用来驻军屯种(如大埔屯、陈田屯),而现在已经是众多海上疍户聚居生息,忙于晒盐打鱼的地方了。
稔山地区的碧甲盐场也是惠东重要的盐产地。康熙年间,陈氏十世祖陈目易率族人集资围海建造盐田,几代经营,富甲一方。自后,各地盐民争相效仿,联合宗族乡亲填海造盐田,造盐田的范围扩大至稔山镇的19个自然村,造盐田面积达2万多公亩,约合200公顷。共有1300多人参与盐业生产。
清乾隆年间潮州知府景江锦曾写有一首《稔山道中》诗,记写其途中的所见所闻,其中“村落全依树,居民半贩盐。应怜步担妇,赤脚踏层尖。”描绘了稔山居民普遍靠贩运海盐为生的历史场景。
又据清《盐法志》记载,稔山盐场属碧甲栅,在范和岗坝外,东临大海,南由稔山经水门寮至蟹洲,海岸线长36公里,有盐田273.01公顷(约近4100亩),分布在圩头山、观音妈(稔山)、长排(沙塘)、大墩村、范和村、芙蓉村、大埔屯等。稔山所产盐色白粒细,素称“稔白”,畅销香港等地。
稔山是沿海盐道和惠潮驿道的交汇点,海运则可通汕头香港和广州。稔山又是惠东渔盐大镇,海产品相当丰富。早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稔山人就开始在沿海用海水养蚶。清康熙元年(1662年)迁海,稔山和白云成了陆运食盐的重要中转站,居民在今稔山老市场地方设市,摆卖鱼盐以及其他海物和农副产品。康熙十二年(1673年),迁海复界后不久,稔平半岛的渔盐业得以复苏,稔山逐渐成为墟市,因墟市东侧山岗稔树丛生而得名。稔山墟是县内铁涌、吉隆及海丰邻近地方农副产品、海产品及工贸货物的集散地。
范和村也是稔山片区另一处重要的鱼盐商贸市集。范和居民大多以讨海为生,不少家族依靠渔盐生产销售和海上运输贸易发家致富,市场经济颇为发达。早在清乾隆初年,在该村的中心区域就形成了以经营粮油杂货为主的“老米街”市场和以经营布匹服装为主的“新布巷”市场。这两个市场历经200余年,直至清末才逐渐式微,为新兴的妈前海鲜肉菜市场和大路街日杂商品市场所取代。其中大路街市场设有食品、药材、日杂、烟草、木材、棺木等店铺,是一条兴旺程度不逊于平山和稔山的商业街。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范和有名的商户,如万兴、天福、永昌、益记等多以渔盐和商贸起家。例如其中拥有永昌和益记的大禾町陈氏家族,长期从事海上运输,往来于内陆、香港各埠,以经营海鲜鱼盐为大宗。为了保证及时供货,除拥有大面积的盐町生产盐斤之外,还在祖祠前夯筑了占地数亩的大禾町专做晾晒海产干货之用,被当地人称为“大禾町陈”。世居浮水莲花的林氏家族,其先祖于清初来范和落担开基、搭寮安家时,也是先从“讨鱼”做起,从事收购转卖小杂鱼的摊贩营生。当家族财富和营商人脉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创办了自己的商号“海盛堂”,广置盐町、田产和铺店,生意兴隆,遂成一方巨富。在范和,像这样的靠海吃海的事例还有很多。
范和人的先祖大多来自福建,传承了福佬人敢打拼、擅营商的文化基因。他们立足本乡,面向海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同时也以成功的实践,为惠东人文精神中的重商本色提供了经典案例。(选登自惠东历史文化丛书之《惠东历史文化概述》)
古村老街地名 见证昔日繁华
平海自古深得渔盐之利,更是海防军事重镇。戍边商贸两相宜,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片人烟辐辏之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贸繁荣的滨海商埠。
时移世易,往昔的辉煌历史逐渐淡去,那些古城墙、古建筑、古遗迹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如今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前,记者走访平海城的古村老街,试图寻迹旧时“大墟市”的历史痕迹。
据平海本地文史专家介绍,清朝道光年间,平海古城内外围形成了“七村一街”的商贸活动格局,其中包括东门村、西北村、上中村、南摆村、西元村、河下村、葫角村以及中心街。平海旧时的活跃的商贸经济,就在这些纵横相通的古村老街里蓬勃发展。
记者来到惠东县平海镇平海社区上中村,沿着东市街前行数十米,便看到大名鼎鼎的广行会馆。据介绍,广行会馆是明朝广府商人筹资所建,是旧时广府各地商户议事集会之地。步入会馆旧址,历史的尘沙早已褪去了会馆往日的华丽,斑驳与沧桑也爬满墙体;不过三进三开间的建筑格局仍显气派,残存的精美木雕和彩绘讲述着昔日会馆的豪华。
沿着各式街市穿行,便看到颇具特色的街市地名,如草街、鱼街、米街、猪仔街、打铁街、石桥街等,虽然沿街两侧的民房大都已有翻修重建的痕迹,但不少房屋结构依然保留着商铺的形式,房屋门面上的石砌货架古韵犹存。
据悉,平海“七村一街”鼎盛时期共聚集了数百家商铺,这些商铺根据主营商品命名,而商人聚居的地方,也形成了以地方命名的街道,如东莞街、潮州街等。其中东莞街街头有一口大水井,被当地人成为“东莞井”。
记者在打铁街看到,沿街两侧商铺仍是古色古香的清代木门,多家铺面仍保留着打铁匠劳作时使用的石台。打铁街与石桥街相连,旧时以经营刀、镰、耙、锄等铁制品为主。此外,草街则是买卖柴草的街市;米街有过一段米铺林立的历史;而位于古城北门外墙下的猪仔街,在清朝时便是村民买卖猪崽的地方。
显而易见的是,在平海商贸经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中的“商贸基因”影响深远。作为旧时闻名遐迩的商埠,平海吸引了众多潮汕和广府地区的商人前来经商,越来越多外地商人到此落担开基、繁衍生息,为平海的商贸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平海古商贸街古韵犹存
评 论 |
|